过刊目录

  • 2023-12-28出版    2023年, 第3卷, 第4期
      

  • 全选
    |
    數字設計專欄
  • 曹麗平
    2023, 3(4): 1-5.
    摘要 ( ) Rich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大漆裝置藝術作爲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一直以來都與傳統的手工技巧相結合。然而,隨著數字製造技術的快速發展,數字製造與裝置藝術之間的結合成爲了一種新的創作方式。本文以融合數字製造技術的漆裝置藝術爲研究對象,旨在探討數字製造技術在漆裝置藝術中的應用以及其帶來的創作潜力和影響。首先,通過對數字製造技術與裝置藝術的關係進行概述,揭示了數字製造技術對裝置藝術的創作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接著,分析了漆裝置藝術的特點與技術,幷詳細介紹了數字製造技術在漆裝置藝術中的創作手法與應用。通過案例研究,探討了數字製造技術在大漆裝置藝術中的運用。最後,討論了融合數字製造技術的大漆裝置藝術的評估與展望,幷對未來融合數字製造技術的大漆裝置藝術發展進行了展望。本研究的結果將爲數字製造技術與大漆裝置藝術之間的交叉合作提供實踐經驗和理論支持。

  • 曹麗平
    2023, 3(4): 6-11.
    摘要 ( ) Rich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隨著技術的發展,3D打印成爲一項引領創新的工具,正在改變衆多領域的製造方式。漆藝作爲一門源遠流長的藝術形式,依賴于藝術家的手工和技藝。然而,傳統漆藝過程存在一些局限性,如時間消耗長、工藝複雜等。本論文旨在探討將3D打印技術與漆藝結合的創新可能性。隨著3D打印技術快速發展,我們將探討如何將其與漆藝相結合,以提高漆藝設計的精確性、創造力和可持續性。本文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討論:1.3D打印技術在漆藝設計中的應用能力;2.3D打印技術的影響力-擴展和改進漆藝實踐;3.3D打印藝術與傳統漆藝的融合-打造獨特的藝術表達;4.3D打印技術對漆藝工藝的改進與創新;5.3D打印技術在漆藝複製與修復中的潜力。本文將總結這種結合的現有成就和未來發展方向,爲探索3D打印與漆藝結合創造更廣闊的空間提供思路。

  • 高雲庭
    2023, 3(4): 12-23.
    摘要 ( ) Rich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新冠疫情在未來較長一段時間內仍將存在,幷有再次爆發大流行的可能性,設計防疫將是後疫情時代的全球設計共識。人工智能作爲當代設計升級發展最重要且最有力的技術支撑,能够極大地賦能防疫設計。基于對常態化防疫設計的新工作方式、新需求關切、新功能形態的闡釋,圍繞“健康+”設計理念,對智能技術應用類型與特徵進行梳理,研究其多維層次結構與相互關係,幷結合設計實踐案例調研,綜合分析了智能防疫設計的內容、方法、流程、形式、效果等方面所展現出的防疫功能價值和新的特點。智能技術在防疫設計中的應用集中在認知、思維、表達、行動四個向度,將賦予防疫設計及其對象智能化功能與多意義價值,幷加速設計本身的正向發展進程。

  • 季明杰
    2023, 3(4): 24-28.
    摘要 ( ) Rich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隨著科技的發展AI技術大量的運用于人居環境之中,對人們的日常生活方式等都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只有深入思考人居環境與科技發展的關係,才能創造出良好的宜居環境。本文將對AI的産生以及未來進行剖析,幷在此基礎上爲環境藝術設計與AI的結合提出觀點。

  • 李子璇, 孫奎利
    2023, 3(4): 29-35.
    摘要 ( ) Rich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當前文化傳播呈現數字化發展趨勢,這一變革爲中國古典園林文化的傳播與發展提出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體驗經濟影響著人們的旅游與消費方式,强調要爲消費者營造難忘的旅游觀演體驗,其相關理論亦可助力古典園林的數字化呈現與傳播。針對當下古典園林保護、傳承與發展困境,在體驗經濟視域下,文章從社會、技術、文明三個層面探索古典園林數字化發展策略。與此同時,將體驗經濟的主題營造與水西莊數字園林建設相結合,提出“再現、點睛、優化、普識”四個創新策略,以期爲水西莊園林文化與藝術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提供可行性路徑。

  • 舒馨, 宋美蓮
    2023, 3(4): 36-41.
    摘要 ( ) Rich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隨著元宇宙時代的到來,諸如人工智能藝術和NFT藝術已經成爲這個時代最引人矚目的話題,越來越多的藝術家也加入到數字藝術的創作中。本文從元宇宙的概念引出數字藝術創作的三重桎梏,提出人工智能在藝術創作過程中,因缺乏藝術創作的主體性和鑒賞能力,而不得不在藝術領域從屬于人類藝術家,作爲不具備獨立創作意識的工具爲藝術家所用,以及數字藝術創作中過于追求技術手段的運用,因而在藝術品中缺乏藝術性等三重桎梏。幷以約瑟夫·科蘇斯、瑪格麗特經典作品、庫裏肖夫實驗作爲前文本結合數字藝術進行衍義。最後提出元宇宙藝術時代藝術創作引發的環境問題亟待反思。

  • 袁喆, 王希如, 王晰, 康宇翔, 於海波
    2023, 3(4): 42-50.
    摘要 ( ) Rich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非物質文化遺産是是連結民族情感的紐帶和維繫國家統一的基礎。[1]目前,如何將中華非遺文化與現代科技手段相結合,真正地實現非遺“年輕化”從而促使非遺傳承發展至關重要。本文以貴州儺戲文化為例,深入分析了其傳播現狀以及傳播困境,提出將跨終端交互影像技術與傳統儺面相結合,利用數字媒體藝術賦能非遺儺文化發展。

  • 張念偉, 頓少通
    2023, 3(4): 51-57.
    摘要 ( ) Rich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隨著高質量發展模式的確立,城市的建設也發生了明顯轉變,已由“增量建設”進入“存量優化”階段。城市空間元素的可持續、社會建設的人文關懷,已成爲如今建設的主流方向。本文從公共藝術呈現表達的形式出發,思考公共藝術對于創造城市新文化內容,滿足市民精神文明消費需求,提升城市的獲得感與幸福感的功能與作用,幷進一步探索研究智能交互體驗的公共藝術介入城市空間營造的創新策略,以尋求城市公共藝術建設的價值與意義。

  • 周琬玥, 張建國
    2023, 3(4): 58-67.
    摘要 ( ) Rich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本文基于CiteSpace對中國知網CNKI文獻中有關醫療空間康復景觀設計的文獻進行可視化分析。旨在總結該領域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探尋其未來研究趨勢和發展方向,爲醫療空間康復景觀今後的研究提供借鑒。【方法】在CNKI中文數據庫中以“主題=康復景觀And醫療空間/醫院”、“主題=療愈景觀And醫療空間/醫院”、“主題=醫療景觀And醫療空間/醫院”分批次進行檢索,選取2007年-2022年間的相關文獻,導入CiteSpace軟件中,分別選擇Author、Institution、Keyword等選項,得出相關知識圖譜。【結果】結果顯示:1.醫療空間康復景觀的相關研究進展可分爲三個階段:初期萌芽階段(2007-2014年)初步發展,年發文量在個位數;穩定上升階段(2015-2019年)文獻數量突破至兩位數,年發文量較爲穩定;快速發展階段(2020-2022年)年發文量在20篇以上,2021年受疫情影響呈爆發式增長。2.研究領域內尚未形成核心作者及機構,作者間的合作程度較低,機構與機構之間也相對獨立。3.研究範圍較廣但深度不强,優秀研究成果較少,影響力較低。【結論】應加强作者與作者、機構與機構之間的合作關係,建立跨學科合作。後續可從研究方法、植物、醫療空間類型、中國化表達等方面展開研究。

  • 藝術設計專欄
  • 陳亞琦
    2023, 3(4): 68-74.
    摘要 ( ) Rich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從精神實用到生活實用轉向新型雜糅的設計是歷史推進的必然。人和環境的互動通過玩具、手辦、造型等多元設計可獲得更深層次的體驗,在靈活變動的設計世界中展現生命動力的交織與共振。基于力量與情感的形象是面向真實意義的設計表達。人類自身的經驗與情感激發了來源于生活現實的可能構想,從感覺設計到形象視覺與精神視覺,把握設計中的自然與非自然,理解形象與情感、物質與設計的關係,注重設計的原生性、想像力與包容性,聯動生活與情感、歷史與藝術。在强化生活儀式與經驗表達中實現形象、設計者與觀者的互動連接,探討傳統紋飾中潜藏的神話內容與視覺形式,拓展文化設計的生活空間與童話世界,在多重情感的交織中釋放紋飾原型在現代社會的設計與藝術張力。

  • 林柯霏
    2023, 3(4): 75-82.
    摘要 ( ) Rich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人類世是繼全新世之後的一種地質新紀元,將人類活動界定爲影響地球系統的地質力量,也意味著人類進入“生存危機”時代。本文探討了人類世從自然科學到人文社科的倫理轉向,幷試圖探索人類世問題如何在文化領域得到解决,通過對響應式環境設計的案例研究和實際項目參與,得出具備批判性、反思性和多維性的設計可能成爲解决人類世問題的方法論。響應式環境設計作爲一種表達美好生活方式的提案,協同哲學、藝術與科技的力量爲解决人類世問題提供倫理指向和策略指導。

  • 王一帆
    2023, 3(4): 83-87.
    摘要 ( ) Rich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設計哲學是對設計思維、設計理念、設計方法的研究。技術革命對設計産生深刻的影響,也影響著人們對設計哲學的思考。從工業革命到人工智能時代,技術促逼著設計的變化,通過與歷史進行比較,設計者需要從設計哲學的宏觀角度認識到技術的影響,思考人與物、內外整體、人機創造力的關係,以推動設計領域的創新與進步。

  • 謝九生, 鍾愛芳
    2023, 3(4): 88-94.
    摘要 ( ) Rich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中國古代的造物和設計藝術,與古代的“藝術工匠”有著緊密的關係,而由晋唐正史“藝術傳” 中的有關記載可以發現,首先,古代“藝術傳”中的造物、設計藝術也表現出今天所說的藝術與方術(技) 之間的“混沌”關係。其次,正史“藝術傳”中的造物、設計藝術的內容表現爲偏向于古代科學技術的範疇。特別是作爲古代“藝術工匠”的造物、設計藝術創造者,也屬古代“術藝之士”的範疇,他們所做出巨大貢獻多被遮蔽在歷史的長河之中。因此,通過探討晋唐正史“藝術傳”與古代造物設計藝術創作者的關係,可以探究中國古代造物和設計藝術史的發展特點和演變規律,以及豐富有關古代設計學的相關研究。

  • 楊錦華
    2023, 3(4): 95-98.
    摘要 ( ) Rich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游戲設計是一種融合美學、社會、文化和技術的現象,然而長期以來游戲美學却始終處于游戲研究的邊緣地帶。游戲研究者僅將美學實踐視爲元素和符號的應用,幷未對游戲美學的實踐問題做出建設性探討。因此文章嘗試性地引入了中國傳統美學的“意象說”,以期爲游戲美學的實踐問題提供一個可操作性、可描述性的指導。文章認爲中國傳統美學的“意象說”兼具了現象學的“具身性愉悅”和儒釋道思想“教化”的審美意義,這可以爲國潮游戲的設計提供參考。國潮游戲可以通過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發掘,讓游戲玩家在游戲的具身性愉悅中體悟到中國傳統文化之美。

  • 張君, 许丽
    2023, 3(4): 99-102.
    摘要 ( ) Rich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科學藝術共生,終極目標是美。技術設計合體,目標是人類共同福祉。科學與藝術在好奇心、想像力、探索精神、反叛基因、深研能力、創造思維下追求人性的完美,終極是美。技術與設計在此基礎上將人的需求,將同理心,以人爲本,塑造未來生活形態,目標是人類生存與發展對美的生活追求的共同願望。本文依此討論了科學、藝術、技術、設計四者間的關係即各自特性,最終指向對當下盛行的人工智能技術對設計領域模式改變的反思。

  • 張藍藝, 徐媛媛, 李翊揚
    2023, 3(4): 103-114.
    摘要 ( ) Rich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兒童作爲社會中的重要群體,關注他們未來的發展至關重要,以兒童的視角關注研究城市生態空間很有價值。本文基于兒童與自然的互動,旨在對植物園兒童游憩空間設計進行研究。以澳大利亞國家植物園爲例,通過實地觀察植物園游憩空間中兒童與自然的互動行爲,幷對園區工作人員及家長進行訪談,從游戲休閑、特別活動和安全保護三個維度對植物園兒童游憩空間設計進行分析評估。研究表明,植物園的兒童游憩空間依據地形地勢和環境特徵分爲七種類型,游憩空間內的自然元素以木、土、草爲主,有多種植物組合方式,兒童偏好自然元素充足的設施與空間,且在不同類型游憩空間的活動强度具有差异性。研究還對植物園游憩空間中的教育娛樂活動和安全設施供給進行觀察與評估,爲未來生態型兒童游憩空間的設計提供設計思路。

  • 張宇航
    2023, 3(4): 115-121.
    摘要 ( ) Rich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現象透明性作爲《透明性:字面的與現象的》一文中真正想闡釋的內核,本文以加歇別墅和烏德勒支大學圖書館等現當代建築爲研究對象,分析現象透明性在現當代建築中的應用。采用明晰現象透明性的概念和內涵,分析不同建築案例的空間特點的方法,指出淺顯解讀透明性的局限性,對現象透明性在現當代建築中呈現的特徵進行研究。結果表明:現象透明性在建築中通過運用平行透視、空間阻隔、層化空間等手法,營造出一種可感知的局部空間和可直覺的整體空間,使觀者産生深入解讀的動力,獲得更多有益信息,建築的現象透明性由此産生。結合建築案例對現象透明性的應用研究,爲今後進一步闡釋透明性理論提供依據,也爲解讀現當代建築提供一種新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