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跨終端交互影像藝術的非遺展示設計— 以貴州儺戲面具爲例

袁喆, 王希如, 王晰, 康宇翔, 於海波

PDF(1886 KB)
东方设计学报 ›› 2023, Vol. 3 ›› Issue (4) : 42-50.
數字設計專欄

基于跨終端交互影像藝術的非遺展示設計— 以貴州儺戲面具爲例

作者信息 +

DESIG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DISPLAY BASED ON CROSS-TERMINAL INTERACTIVE IMAGE ART —— TAKE GUIZHOU NUO OPERA MASK AS AN EXAMPLE

Author information +
History +

摘要

非物質文化遺産是是連結民族情感的紐帶和維繫國家統一的基礎。[1]目前,如何將中華非遺文化與現代科技手段相結合,真正地實現非遺“年輕化”從而促使非遺傳承發展至關重要。本文以貴州儺戲文化為例,深入分析了其傳播現狀以及傳播困境,提出將跨終端交互影像技術與傳統儺面相結合,利用數字媒體藝術賦能非遺儺文化發展。

Abstract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s the link that connects national emotion and the basis of maintaining national unity. At present, how to combine Chines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with moder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means, and truly realize the "youth"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so a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non-genetic inheritance is crucial. Taking Guizhou Nuo Opera culture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deeply analyzes its communication status andcommunication dilemma, proposes to combine the cross-terminal interactive image technology

关键词

非物質文化遺產 / 交互影像藝術 / 貴州儺面

Key word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 Guizhou Nuo Opera / interactive video art

引用本文

导出引用
袁喆 , 王希如 , 王晰 , 康宇翔 , 於海波. 基于跨終端交互影像藝術的非遺展示設計— 以貴州儺戲面具爲例. 东方设计学报. 2023, 3(4): 42-50
Zhe Yuan , Xi-ru Wang , Xi Wang , Yu-xiang Kang , Hai-bo Yu. DESIG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DISPLAY BASED ON CROSS-TERMINAL INTERACTIVE IMAGE ART —— TAKE GUIZHOU NUO OPERA MASK AS AN EXAMPLE. Journal of Oriental Design. 2023, 3(4): 42-50

1 引言

隨著時代的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正逐漸引起人們重視。基於現在數字藝術與新興科技的飛速發展,越來越多的非遺保護工作開始與數位化技術相結合,以貴州儺戲爲例的非物質文化遺産應更加注重互動式及沉浸式表達。 目前,非遺文化的保護傳播多基於數位化虛擬現實的方式,為觀者搭建虛擬平臺。這確實增强了非遺文化的體驗式傳播,但却缺少了一些基于文化性質的介紹環節,且存在著後續傳播動能較低的問題。基於以上問題,本方案對其進行改善,並以貴州儺戲為例,爲非遺的展示與傳播提供了可行性方案。

2 貴州儺戲面具現狀調研與分析

2.1 儺戲簡介:

儺戲是貴州省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之一。其在元明時期傳入貴州省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由此開始在當地流傳。
它以巫爲內核,與貴州地域文化和仡佬族文化合流,形成佛巫或道巫、清巫、儒巫合一的特殊壇門形式。道真仡佬儺戲以祈福迎祥為目的,由民間稱為“道士先生” 的藝人組班表演,有歌有舞,或說或唱,莊諧交作,文武並重,整個演出過程呈現出娛神和娛人結合、祭祀與藝術交融的特徵。貴州儺戲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和地域內涵,紮根於多元而又統一的中華文明之中,積澱了從上古到近代各個歷史時期諸多的文化資訊和藝術特徵,隱藏著博 大精深的文化蘊涵,爲學術界提供了極高的歷史學、宗教學、人文學、戲曲學、美術學、民俗學、考古學等研究價值。[2]

2.2 儺戲傳承的意義分析

2.2.1 儺戲的社會價值

儺的宗旨是驅邪納吉、祛病消災。[3]每逢重大節慶活動,人們進行以驅鬼逐疫為目的的儺戲,來祈求平安。因此,儺戲早已不是單純的藝術表演,而是人們宗教信仰的寄託。同時,作為一種古老的祭祀形式,它還是中國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大對於儺戲的傳承與保護,更有利於維護中華文明的穩定,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

2.2.2 儺戲的文化價值

儺戲在傳播中吸收了民間宗教和民間藝術等重要文化成分。因爲儺戲的創作者與表演者基本都是當地農民,具有很强的地域性色彩。因此儺戲是貴州地域文化的載體之一,為人們理解貴州民俗文化提供更多樣化的管道,具有極大的文化價值。

2.2.3 儺戲的美學價值

儺戲是一種傳統的民間藝術,具有極强的神秘色彩,是對當時原始祭祀美學的再現。
儺戲中充斥著神魔鬼怪等一系列元素,是浪漫主義的表達;而其中描繪的事物又於現實生活相勾連,又具有一定的現實主義色彩。因此,儺戲作爲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的結合,具有一定的美學研究價值。同時,其獨特的唱腔模式爲我們詮釋了傳統民間文化的音韵美。其詞調空靈奇異,伴有一些具有民俗風格的詞曲,使得儺戲具有極強的民間風格,是古代民間藝術的美學代表。
而對於當今社會來說,隨著社會的發展,文化的變革,傳統儺戲的一些宗教祈福意義已經逐漸消散。但作為一大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大組成部分,它的其他美學,文化等層附加價值仍然值得我們重視並傳播。但經過調查分析, 目前儺面正在不斷淡出社會生活,退出文化傳承的主流市場。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消散,無疑是中國傳統物質文化的一大極大損失。因此,本專案進行了儺面的傳承和傳播困境分析,幷列出了以下原因。

2.3 貴州儺面保護與傳承的可行性分析

2.3.1 主要面臨困境分析:

新興媒體的衝擊:各類數位化網路設備的出現,成爲了人們的主流娛樂方式。而儺戲戲班缺少與時俱進的學習,不符合當代社會的主流審美,進而逐漸淡出主流市場。
製作體系的崩潰:貴州儺戲多是家庭式,儺戲面具製作,唱詞唱譜等核心內容不向外人傳播。而隨著越來越多的年輕一輩由於經濟原因不願繼承這一職業,這些家庭式的製作體系也隨著時代變遷而逐漸沒落。
地理隔絕性的影響:由於貴州偏僻的地理位置和多山區環繞的生態環境,導致其具有一定的地域隔絕性。
結合以上幾點關于保護傳播的困境分析,為進一步探索儺戲文化傳承的可行性研究方案,我們針對以上問題提供以下設想來對保障儺文化的可傳承性做進一步補充調研。

2.3.2 困境改善的可行性構想

與新興媒體相融合進行傳播:在數位化文化的衝擊下,大多數傳統文化發生了變化與更迭。因此,為順應非遺數位化保護發展潮流,可以將儺戲文化與交互影像技術相結合,以此來豐富儺戲文化的多樣化展示形式,進而迎合現代市場需求。
而針對儺文化繼承後繼無人的問題,則應當主要針對於加強非遺文化保護與傳承思想的教育與貫徹。假以多加開展一些非遺保護宣傳的方式,並通過在此期間對非遺保護教育加以實現,從而來避免貴州儺戲後繼無人的情況延續。
對于地域隔絕性造成的文化傳播困難,則主要應完成將儺文化變化為易於接受的形式,以此來打破儺文化的地域限制。融入科普性質的非遺展覽,既能够將儺文化中的重要部分進行保留性傳播,又能够通過導覽解讀的方式向人們對一些難懂的部分進行解讀。
綜上所述,針對儺戲以及其他同類的地域性戲劇目前面臨的傳播現狀,本項目對於其傳承與保護的可能性進行可行性探索。結合數字藝術飛速發展的現狀,本項目將數字影像技術,非遺保護思想貫徹以及非遺藝術展相互融合,搭建了基于沉浸式交互影像藝術的非物質文化遺産設計的結合性構思。

3 沉浸式交互影像展覽的應用分析

3.1 沉浸式交互影像展示手段分析

隨著藝術科技的迅猛發展,推動了影像裝置與資訊技術進一步結合,影像裝置在新媒體的視角下産生了新的實踐方式。通過對交互影像的發展脈絡的研究,可以發現交互影像是在傳統影像技術的基礎之上,融合了數字媒體技術與交互設計理念而形成的。這種方式旨在利用交互裝置本身的擴展性,使參與者具有身臨其境進行體驗的機會,並給體驗過程帶來更多元化的發展趨勢。以此多元化表達方式爲靈感,傳統非遺文化也不應該局限于單向輸出的單一表達形式。利用沉浸式交互影像裝置的加入,使得參與者可以通過互動的方式更深入瞭解非遺文化的內涵。這種沉浸式體驗感相比于傳統的“觀看 ”模式,使得參與者體驗感與沉浸感更强,更有利於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傳承性的保護宣傳。
基於以上結論並推而廣之,再次證明瞭沉浸式交互影像設計能够充分提升了大衆對于傳統非遺文化的認同感與興趣度,吸引更多人來對傳統非遺文化進行瞭解,學習,宣傳及繼承。以此,從對於傳統非遺的展示性手段來分析,沉浸式交互影像不失爲一種極好的選擇。

3.2 地域性戲劇類非遺利用交互影像藝術展示的特殊性與創新性

與其他傳統非遺文化不同,類似儺戲的此類具有地域性的戲劇類型的非物 質文化遺產有其特殊性。其一便是由於它具有地域性流傳的特點,人們可能從未 對其有瞭解。因此,與其他非遺的保護與宣傳的策略相比,此類文化的宣傳更應 注重于增添一些講解性的內容使人們能够更直觀的瞭解其文化的內涵,這就要求 我們在專案搭建過程中更加注重數據來源的準確性。同時,此類非遺文化的重要 載體的資訊采集過程可能由于地域性原因與時間原因而導致其與真實情况有一定的偏差。鑒於這些原因,我們要高度重視利用科技手段來保證數據的準確性,並將其通過數字影像的方式完整保存,從而完成對於此類非遺的保護性傳播。
以儺文化為例,我們采用了沉浸式交互影像爲主的方式對儺面進行試聽結合 的展示,幷結合 app 手機端進行操控,增加了互動性與沉浸感,通過這一方式從視聽兩個層面更加真實的向人們還原儺戲的氛圍與感受,使其更具創新性。而對 於一些可視化的內涵解讀過程,也搭配手機端進行處理。而由於儺戲的主要傳播 載體——儺面的的色彩組成與紋樣構成方式與其地域性文化相關聯,同時有著多 種多樣的組合方式和基本原理,因此一些數據的收集可能存在不准確的問題。因 此,爲達成其數據收集的可信度提升,我們綜合儺面的視覺特徵,紋樣色彩以及其面部的重要組成部分進行分析
研究。

4 儺面具的視覺特徵分析與紋樣色彩提取

本研究團隊對儺面具進行了詳細的藝術解析,通過分析儺面具的形象紋樣組成元素 與所包含的精神內核利用現當今的設計技法提煉分離重構儺面具設計元素, 運用數字生成藝術的手法來表現,深度融合貴州當地發展文化歷史感受原始傳統造型 設計藝術理念古樸的律動,繼往開來,推陳出新,促使儺戲文化更好的融入當代人的精神文明世界。

4.1 貴州儺戲與儺面具的演進與視覺特徵概述

爲將儺面的發展歷程及視覺演變過程更好地展現在本項目的交互影響藝術展覽中,我們將其變化過程進行了分析。貴州儺文化具有民族多、品種多、層次多、 分佈廣等等特點。在歷史發展中,儺文化活動發生了從對原始神靈崇拜到“娛神 ” 再到“娛人 ”的功能變化,映射到儺面具上便是出現了神的人格化和人的神格化,其經歷了大致三個發展層次:撮泰吉、儺堂戲、地戲。[4]
第一個層次“撮泰吉 ”主要在威寧彝族自治地區流傳。在這一階段,儺戲初 步由單一的祭祀向戲劇轉化。撮泰吉面具色彩單一樸實,面具不分男女貌相,靠戴鬍鬚和用粉筆畫不同形狀的線條來區分性別與老少,十分具有原始之美。
二是主要在黔東和黔北地區流傳的儺堂戲,它的戲劇成分不斷增加,是儺戲 發展的中間層次。[5]儺堂戲面具製作人雕刻技巧高超,簡潔明快的刀法,柔美流暢的線條,塑造了儺堂戲中各類的角色。儺堂戲配色典雅,可以分爲淡彩和重彩兩個類型。
最後是集中在安順地區發展的地戲,也是本次研究的重點,安順地戲是貴州 儺戲發展較為成熟的層次,儺戲唱本逐漸形成完整的戲曲劇碼。安順地戲源於安 順屯堡,地戲亦是“跳神 ”,源於軍儺,其由來與屯堡人的生存選擇有關。據《續 修安順府志》記載:“當草萊開闢之後,人民習於安逸,積之既久,武事漸廢,太平豈能長保?識者憂之,于是乃有跳神戲之舉。藉以演習武事,不使生疏,含有寓兵於農之深意。 ”[6]由此,地戲面具以將軍爲主,極具英雄色彩。安順地戲面具色彩比較艶麗,色彩搭配也更符合現代審美。面具製作使用丁木,造型根據對象的不同而有特定的規範,各類角色之間面貌神態共性較强,個性較少,程式、概念化表現較爲突出。

4.2 安順儺戲中儺面具紋樣與色彩分析

儺面具作爲儺文化的外在視覺表達方式,其采用抽象誇張的人物造型與絢麗 的色彩以凸顯其神秘色彩,傳達儺文化的內核。我們對儺面具進行詳細的拆解分析後,將其中具有現代設計價值的部分進行提取重構,並將其應用於交互影像與app 設計中。

4.2.1 面部刻畫與造型

安順地戲中的儺面具大致分爲將帥、道人、丑角、動物四大類,其中將帥面 具是安順地戲的主要角色,有武將、文將、少將、老將、女將五類劃分。安順 地戲面具在長期的製作演化中形成了一套程式化的固定造型模式,不同的造型用來塑造不同的人物,本節將針對將帥角色作具體分析。
在造型特點上,描繪將帥角色時,多用正入正刀,單入正刀的刀法使得面 部棱角銳利,表情凝剛毅霸氣。“當地面具製作藝人代代相傳的雕刻口訣:‘立眉皺鼻鼓眼睛,天包地地包天,上下獠牙分兩邊;天包地地包天,呲牙咧嘴顯神氣;少將一枝箭、女將一棵線、武將烈如焰;[7]武將豹子眼,女將彎月亮;少將精氣足,文將菩薩樣’等。各類角色特點鮮明,便於觀眾區分辨認(如圖1-1所示)。
圖1-1 眉毛描繪圖

Full size|PPT slide

4.2.2 頭盔與耳翅

頭盔與耳翅也是地戲面具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造型紋樣雕刻及其繁複華美,不同的造型也代表了不同的人物性格與特色。通過對這些紋樣進行提取分析使得我們對於儺戲紋樣造型的把握更加準確,更有利於數字影像展示與傳播的真實性。
根據數據的歸納分析得知,將帥頭盔分為平盔與尖盔兩類,大多都以龍紋和鳳紋作為裝飾,一般男將是雲龍盤繞,女將是鳳盔花冠。[8]且根據不同的人物特色龍鳳紋樣還會有不同的意象變化。除去龍鳳以外,面具上還會裝飾老虎、大鵬鳥、蝙蝠、喜鵲、鯉魚、蝴蝶等。星宿下凡的人物還會配有特殊的星宿裝飾,例如薛仁貴是白虎星下凡,他的頭盔中間就鑲有白虎頭作為配飾[9]
耳翅是安順地戲面具區別于其他儺戲的重要標志。耳翅分有龍耳翅、鳳耳翅、 花耳翅三類(如圖2-1所示)。耳翅的裝飾也以龍鳳紋樣為主,再配上各種花草祥雲紋樣。
圖2-1 耳翅圖

Full size|PPT slide

4.2.3 顏色提取

爲了探究不同顔色在安順地戲中的不同表達,並將其正確運用在我們的數字 影像交互設計中,以此來讓該專案對於非遺文化的真實保障性更高。我們將顔色提取幷按照 16 進制顔色代碼來表示,16 進制顔色表示法由六位數構成,每兩位代表 R,G,B 中其中一種,幷表示其 0-255 的範圍,這些數值代表在這一顔色中 紅,綠,藍三種顏色的顏色分量。這一顔色表示方法更有利于電腦進行數據統計與存儲,更好的推進了儺文化的保存與保護。並且,通過統計這些這種顔色表示方法使得我們能够對于不同地戲角色中顔色的組成更加直觀,在提取顔色的過程中增加數據統計的的步驟也增加了顔色歸納的合理性。
通過數據性統計,我們發現:在地戲面具中,用紅色來描繪將領最為常見,因爲紅色代表忠義、勇猛、無畏。比如關羽等一些驍勇善戰的將領,面部用色多為紅色。而黑色則帶有神秘的色彩,包公等剛正不阿、鐵面無私的人物面部表達則多以黑色表示[10]。而像《薛丁山征西》中的薛丁山以及《三國演義》中的呂布等文武雙全的少將角色面部則用純淨的白色來形容。同時,通過對同一人物不同顔色組成數據的橫向比對,不同的顔色還用來表示不同年齡階段。比如,對於薛仁貴這一將領的描述,在他年輕時的東征中用白臉來表現少將特徵,而在年邁時,則用紅臉表示老將角色。而通過對色彩構成的縱向對比,發現面具根據不同角色的家族特點還可用來表現家族的傳承現象。比如尉遲恭祖孫三代均用黑色來構成面部主色彩。
結合上述對于貴州儺面具的造型與色彩的提取,我們還對儺面進行重繪以及顏色分析(如圖3-1所示)。
圖3-1 顏色分析圖

Full size|PPT slide

基於以上理論提取及實踐探索,幷將其與數位化交互影像技術相結合。我們擬定通過跨終端交互影像技術爲基礎,搭建儺文化的展示傳播機制。

5 以交互影像藝術為主的儺文化展示設計

數位化技術爲非遺的保護和傳承提供了更多元的方案,跨終端影像設計便是其中之一。本項目以跨終端影像設計爲基礎,幷結合前期的調研和研究,采取以跨終端影像設計爲基礎,幷與數字動畫等新興技術相融合的方式對儺文化的沉浸式體驗展進行體現。其中包括影像交互,遊戲交互與交互傳播三大過程。

5.1 專案設計構思與流程

本項目以唐興通在《引爆社群: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新 4C 法則》一書中提出的4C 法則:融入現代場景(Context)、打通年輕社群(Community)、講好文化故事(Content)、激發社交傳播(Connection),為設計構思理論支持。根據 儺文化傳播難、不被大眾接受等等現存問題,本項目以儺文化為主題設計展廳,幷設定了一系列體驗流程(如表一所示)。參與者在進入第一個展廳後可以通過掃描二維碼,下載一款以《儺面》為主題的手機 app, 參與者可以通過其深入瞭解儺面的紋樣、顏色特徵、傳說故事等等。《儺面》app 端爲大衆提供一個平臺,參與者可以在上面自由選擇面具的造型、紋樣、顔色進行組合,生成獨屬于自己的儺面具,製作完成後可點擊上傳至展廳投影端,展廳便會自動生成數字粒子化藝術效果的儺面具,在展廳進行播放。
該展廳的設計注重帶來參與者視覺上的沖擊力與震撼,通過沉浸式的布景與絢麗的數字藝術影像特效,將遠古而神秘的儺文化用現代的數位化技術的方式表達輸出,使其符合當代人的認知與接受範疇,拉近參與者與儺文化的距離,讓儺文化更具有吸引力。爲了提升專案的交互性, 讓參與者更深刻的瞭解儺文化,在第二個展廳中設計了一個即時互動游戲,以充滿趣味的互動游戲方式讓參與者瞭解儺文化背後的故事。
圖4-1 交互流程圖

Full size|PPT slide

5.2 手機 APP 與介面設計

以上的交互體驗過程大多是通過儺韻 APP 來實現的。儺韻 APP 的設計目的是 爲了貴州儺文化藝術展的進行和以及儺文化的綫上持續性傳播提供一個平臺。該APP 平臺的介入,有利於參觀者更深層次地瞭解儺文化的內涵。
而在 app 介面設計上,由於貴州儺文化屬於傳統非遺文化類型,與當代人有 距離感。所以在介面設計上應在傳統儺文化之上融入現代年輕化的因素,使其更 具有生命力,更貼合現代人的審美,吸引人們來使用,從而對貴州儺戲的傳播和 發展起到促進作用。而在介面展示中,本團隊選擇了 iphone14 尺寸進行一倍圖設 計。《儺韻》整體設計風格以簡潔、傳統國風為主,幷利用了 adobe XD, PS,illu strato 等軟體對 app 介面進行元素的重構與排版。
而對于介面的色彩設計,由於其往往能帶給觀者以最直觀的感受。因此,界 面在色彩搭配上采用以紅色調爲主的中國風色彩搭配,顔色從儺面具中提取。因
儺面具色彩艶麗誇張飽和度極高,顏色對比度強,不適合直接運用在介面設計上。所以我們在其色彩基礎上進行改良,結合中國傳統五色,保留儺戲鮮艶色彩的同時加入同色系低飽和度的顔色與之中和(如圖5-1所示),使介面大方耐看、簡潔、舒適。
圖5-1 色卡圖

Full size|PPT slide

啟動頁作為用戶打開《儺韻》APP 時的首要接觸點,是用戶正式使用 APP 前 的過度階段。在啓動頁面設計中,畫面呈現大塊的留白,表現國風韵味,APP 的 logo 擺放在頁面居中偏上,下方是 APP 的名字-儺韻。在 logo 設計上采用了儺戲 中的面具元素,配以與主色調相匹配的古樸的暗紅色,簡單直觀地讓使用者知曉APP 的功能與意義。
首頁介面設計延續了啓動頁簡單明瞭的風格,使用戶在短時間內明晰 APP 的 功能與使用方法。該介面采用大色塊區分介面布局,上半部分儺戲海報表現軟體 主題,海報色調偏黃灰色調與非遺的莊重沉穩相匹配,用戶通過左右滑動可以切 換海報,觀賞不同的儺面具。下方分為展廳導覽、創建儺面、開始遊戲三個部分(如圖6-1所示),與藝術展的佈置相呼應,引導參與者在展廳遊玩。“創建儺面 ”專題頁介面爲 APP 的核心板塊,在此用戶可以設計專屬於自己 的儺面具幷上傳至展廳投影。以提取重繪的儺面的傳統元素圖案爲基礎,確定面 具的框架後便可任意填入顏色,在顏色選擇上,除塗鴉色譜外根據用戶日常使用 推薦常用色板,以達到良性用戶體驗的效果。同時,由于不同的顔色代表著不同 的人物性格,因此在展廳 2 的互動遊戲中,顔色還代表著陣容的劃分,按照不同色系來分組完成交互游戲的體驗部分。
圖6-1 介面展示圖

Full size|PPT slide

5.3 展廳與跨終端交互影像設計

影像藝術作為新媒體藝術中的一種存在形式,它擁有與生俱來的實驗性與先 鋒性的藝術意識。隨著語音識別、人臉識別、動作捕捉等數字技術的不斷成熟, 爲影像設計的發展注入新的可能,開始出現影像藝術形式化的外延。這些技術的發展使得影像藝術打破了單一樣式的平面化單綫傳播,開始出現更多元化的多綫發展;同時不僅僅局限于“媒介-客體 ”兩者間簡單的資訊傳遞方式,更出現了多方交互,即時變化的傳遞形式。然而,儘管資訊傳遞方式與媒介形式趨于多樣化發展,但它們都具有一個共同特點,即互動性越來越強.並旨在通過交互影像裝置 將觀眾拉入它們所在的特定的藝術情境中,並通過觀眾自身進行探索的方式, 來達 到他們所要傳達的內容。此類以沉浸式體驗爲目的的交互影像,均是以沉浸理論(Immersion Theory)為基礎,通過新媒體數字影像的新型方式為觀者提供虛擬現 實和混合現實的體驗環境,進而通過交互設計的方式使觀眾與影像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從而實現了資訊情感化,使觀者更加身臨其境。在儺面的數字影像體驗過程中,我們便通設立展廳以及添加音樂的方式爲觀衆搭建沉浸式的環境(如圖7-1所示),並在其中大量運用投影方式以及 3D 音效的方式來使得場景更加還原。
圖7-1 展廳佈置圖

Full size|PPT slide

同時利用觀者較爲常用的手機端作爲進入環境的其中一個終端,更加便於觀 者迅速進入搭建的沉浸式氛圍,並以這種交互影像設計的方式來實現客體與儺文 化的交互過程。本項目整合了影像技術與數字交互技術,主要通過 touchdesigner 來調用影像數據, 以此來將觀者創建的儺面具的形象放入編碼庫。然後通過 touchdesigner 調取每個像素點的 RGB 資訊,並通過 shuffle 使這些資訊整合,同時分別調取 x, y, z 三軸的粒子數據,再將三軸的數據與粒子的 RGB 資訊結合,通過導入空間坐標系完成將二維的數字影像粒子資訊三維化的過程。在此過程中,我們還綜合調整了粒子的材質,範圍等一系列的影響最終呈現效果的細小數值。以上,我們已經獲得了一個粒子化的三維立體圖形,而爲了完成聲音可視化的過程,則以儺面主題音樂爲輸入,利用 touchdesigner 將音樂數據變化映射到數目變化曲綫,並對粒子變化速度加以限定,最後將這些粒子數據資訊映射到粒子上,最終完成了音樂與粒子變化相關聯,即粒子的音樂可視化。通過這些對觀者輸入的影像資訊進行粒子化和音樂可視化改變的過程,達到了儺面具的數位化投影(如圖7-2所示),這些使得觀者感官從單一的圖片影像式感受變化到與儺面主題音 樂相關的可視化粒子性影像感受,從視覺的單一維度增加到視覺與聽覺融合的多維度,更加加强了觀者的沉浸感與體驗感。
圖7-2 展廳數位化投影圖

Full size|PPT slide

在第二展廳的遊戲互動環節則通過 unity 遊戲引擎來構建平臺(如圖7-3所示)。首先,先將從儺面具中提取出的特徵紋樣進行組合,排列組合出觀者可能會創造出的所有儺面形式,並在 PS 或 AI 中對這些樣式進行繪製,再將這些資源 導入 unity 開發引擎。然後在 unity 中進行場景的搭建,選取能代表儺文化特徵的事物來搭建場景,並用 ShaderLab 來進行編寫著色,最後結合 kbengine 達到多人交互的目的。而在互動遊戲的最後,還加入了利用 touchdesigner 處理的粒子化效果影像,通過儺面具的數字影像逐漸消散的過程,來表現儺文化逐漸退出主流視野的過程,幷借此來引發人們深思。本項目的實現過程綜合利用了角色建模,影像序列的輸出與合成,遊戲架構搭建與影像投影等技術,通過展廳與跨終端交互設計的方式,實現通過數字藝術的方式來完成對儺文化的保護與傳承。
圖7-3 遊戲流程圖

Full size|PPT slide

以上就是關于展廳與跨終端交互影響設計的內容介紹及分析。至此,參觀者 已將現場體驗專案體驗完畢。為進一步促進儺文化的傳播與發展,打破改沉浸式 交互影像展的對于時間與空間的限制,我們依據互聯網網路,依託儺韻 app 為平臺,對儺文化的進一步傳播提供可能。

5.4 基於 app 端的專案傳播推廣的構想

爲打破沉浸式藝術展對于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保障對於儺文化的持續性傳播, 我們對儺韻 app 的功能進行附加。依託儺韻 app 為載體,搭建了綫上的數字影像 展覽,幷在其中增添了對于綫上展覽的即時講解。同時,為使線上展覽具備互動 性與趣味性,我們保留了觀衆自主選擇紋樣創建儺面的輸入端,幷將輸出端設置 爲儺面的實事展覽系統,將用戶生成的儺面通過綫上平臺 app 端即時展示。由此,我們擬通過以上兩點設計構想,來實現儺文化的可行性傳播。
同時,我們由此對同類地域性的戲劇類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分析,並對 它們進行橫向對比。發現由於其特點相通性,許多同類的非遺專案也可以通過類似的方式進行傳播。通過搭建線上 app 平臺,不僅為線下展覽提供一個與參觀者交互更為方便的方式,同時還能打破起地域性的限制,增強其傳播的持久性。

5.5 技術實現

該專案以互動影像的方式來完成向觀者展示儺文化,並加強觀者對儺文化的 保護意識。在第一個展廳中我們使用 touchdesigner 來實現粒子化效果的展示。 先將觀者在 app 上設計的儺面具上傳至電腦端,再通過後臺利用 touchdesigner 將圖片中的 RGB 通道顏色提取,同時將圖片進行像素粒子化,最後再把提取出的 RGB 通道顏色與產生的粒子對應,以達到將觀者創造出的儺面具粒子化的效果而在製作互動游戲過程中,則利用 unity 遊戲引擎來搭建,以 Rider 編輯器來編 寫相關代碼,同時用 ShaderLab 來利用螢幕後處理技術進行色調調整等一系列操作,最後利用 kbengine 來達到多人線上遊戲的目的。
在這一過程中也産生了一系列可能遇到的問題,例如:當觀者上傳創建的儺 面完成幷要參與游戲時,可能由于系統延遲,參與者人數不够等一系列問題導出 致多人即時互動時出現節奏不同步情况的出現。為此,我們在多人互動展廳增加 了開局進場動畫這一環節來同步各個參與者的時間進度。這一進場動畫同樣使用 粒子化的動態效果,同時爲與開局動效相呼應,我們在每局互動過程結束也增加了相似的動效。

6 結語

在數字技術與數字藝術飛速發展的今天,沉浸式交互影像技術廣泛應用于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與傳播産業,成為“賦能 ”非物質文化遺産的有效措施。本項 目以保護與傳播爲出發點,結合儺戲文化該類民俗戲曲非遺的特殊性,對以沉浸式交互影像藝術展推動貴州儺戲保護與傳播從以下幾方面展開研究:
1. 通過對貴州儺戲的發展歷史與現狀進行整理歸納,分析其保護傳播的優勢 與劣勢,根據貴州儺戲面臨的發展困境和亟待解决的問題,提出以交互影像的方式助力其發展。
2. 研究交互影像的特性以及其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上的應用前景,對交互
影像藝術展進行實例分析,將提取的精華部分應用於本項目設計中。
3. 展開專案設計,對貴州儺戲面具的造型與顔色特徵進行總結與重構,提取 儺面具中的藝術元素應用于交互影像設計中。對于以儺文化爲主題的沉浸式交互 影像藝術展進行框架設計、交互影像內容設計、輔助手機 APP 設計。對于貴州儺戲數位化表達有了初步的嘗試。
本文從貴州儺文化和沉浸式影像設計入手,探究在大數據時代下,非遺保護 傳播的新思路,發現沉浸式文化體驗的交互影像設計手段,可以提升大衆對于傳 統文化的認同感並產生濃厚興趣。本項目研究也爲同類型非遺傳承保護提供借鑒, 希望交互影像這一技術手段可以廣泛應用于非遺保護傳播中。由于時間限制與技 術條件的不成熟,專案在具體實踐中仍存在不完善的地方,需要進一步的探索與實踐,有待日後繼續深入研究使專案真正落地。

参考文献

[1]
劉成明, 關於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急待解決的幾個問題,大舞臺, 2010(8),157
[2]
儺戲仡佬族儺戲 -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博物館 ihchina.cn) 2008
[3]
朱恒夫, 中國儺戲的概念,主要劇種及劇情,浙江藝術職業學院學報, 2018(1),11
[4]
戚菲菲貴州儺戲面具的藝術特徵在當代服裝設計中的應用研究 學位論文山東青島理工大學 2019
[5]
張曉松歷史文化視角下得貴州地方性知識考察——以符號和儀式爲樣本學位論文吉林東北師範大學 2011
[6]
尉巍安順地戲法律保護狀况調查安順地戲法律保護狀况調查學位論文 貴州貴州民族大學 2015
[7]
牛加明安順地戲面具雕刻藝術特色探析, 包裝世界, 2012,3,86-87
[8]
熊愛琳貴州儺面具造型特徵和色彩研究[C] 浙江省中國美術學院 2014 10-13
[9]
岐從文安順地戲面具[J]貴州文史叢刊 1985(04) 58-61
[10]
王義王文英安順地戲面具造型藝術概述[J]貴州世居民族文獻與文化研究 2014(00) 133-144
PDF(1886 KB)

2718

Accesses

0

Citation

Detail

段落导航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