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當前梅州梅花旅游産業存在的品牌建設意識缺失、産業融合不足、産品內容單一以及文化傳播缺乏導致知名度低等問題,提出一系列文旅融合發展策略。深入調研,挖掘梅花內涵,强化當地梅花旅游品牌的塑造;通過打造梅花文化旅游場館、以活動爲承載創辦本土演繹節目、設計文創産品以及體驗性活動等措施深化産業融合;運用先進科學技術、新興傳播平臺豐富文旅業態,提高宣傳效果。通過文旅融合發展策略的運用、探索梅花文化內涵與現代傳播方式,能够增加梅州梅花産業的文化價值、深化産業融合從而活態傳承梅州的梅花文化,有利于高質量發展旅游業,助力鄉村振興。
原始社會時期人們對大自然充滿敬畏與崇拜,衍生出各種圖騰神話傳說。早在彝族祖先時代(氏族部落時代),彝族視火紅的馬纓花爲女陰和女性生殖器的象徵,是彝族生殖之神,也是彝家祖神,象徵著氏族昌盛,人丁興旺。隨著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圖騰神話漸漸失去了它的作用,馬纓花也走下神壇,走入生活,以刺綉、紋樣等方式成爲彝族人們生活中最喜愛的花。本文將按照時間順序過程,將馬纓花的寓意變化,以及馬纓花如何從圖騰轉變爲圖案的過程進行梳理與剖析,挖掘仍未被發掘的彝族花文化,傳承幷發揚彝族馬纓花文化。
萱草(Hemerocallis ssp.)作爲中國傳統名花,既有“母親、母愛”和“忘憂”“宜男”等豐富文化內涵,也是歷代文人廣爲歌咏的對象。以西晋到明代的96首描摹萱草景觀的古典詩詞爲研究對象,運用語義分析方法從寫景狀物的實境中探究萱草種植的特徵,結果表明萱草在庭院中以階前、堂前爲主要種植環境,以叢植爲主要種植方式,配植的常見種類有竹、蓮、石榴、蜀葵和椿等,在自然環境中多見于水邊和山野。風景詩詞中對萱草的審美包括姿態、色彩、芳香等植株美或群體美,還有四時應物、花事活動等。詩詞中對萱草的審美情感在唐宋以“閑適和曠達”爲最多,其次則是“思念與離愁”“欣喜與贊頌”;到明代則是以“頌福與祝禱”居多。詩詞中體現的意境,唐代以“寂寥、幽清、清新”爲主;宋朝的意境最多元化,重點是“明麗、恬靜、幽清、典雅”;明代以“祥和”爲最多。在明代以前萱草的自然美和與生活的情景交融喚起多元的審美意境,從明代起則表現出符號化的傾向,審美角度、情感、意境開始程式化。對古代萱草種植方式和審美特徵的理解,爲萱草在現代園林中的植物設計和應用提供參考。
荷花是我國傳統名花之一,兼具賞、食、藥和文化等多重功能,在開發利用的過程中形成了內涵豐富的荷花文化。本文在梳理中國荷花文化的基礎上,分析其基于六覺視閾下康養功效及其應用場景;幷對其飲食産品創新開發進行了探究。結果表明,荷花在視、聽、嗅、味、觸及意覺等方面均能經由感官刺激而對人起到正向的激勵和調節作用;荷花在飲食文化方面具有菜肴應用和加工應用兩個方面形成了種類豐富的産品。挖掘和應用荷花文化,對于生産性景觀、康養型園林和健康休閑活動的建設與開發,對于打造鄉村特色産業具有重要作用。
中國是茶葉的發源地,也是發現和利用茶葉最早的國家,茶類資源豐富。雲南是茶葉種植大省,尤其以大葉種普洱茶樹爲特徵,普洱茶樹花資源豐富、品佳質優。近二十年來雲南普洱茶市場迅速發展,但普洱茶樹花的開發利用和市場發展却相對滯後。本文通過調查昆明南、北兩個主要茶葉交易市場和幾個主要普洱茶産區的茶農情况,發現由于歷史原因、傳統觀念、營銷滯後、普洱茶樹花采摘存在客觀困難、防蟲、保存等原因,市場存量和估值都較低。通過對普洱茶樹花市場的現狀分析,厘清雲南普洱茶樹花市場低估值産生的原因,幷對普洱茶樹花市場進行分析和展望,以期爲雲南普洱茶樹花的研究與開發提供一定的幫助。
Passionflowers are bine plants the most of which originate from American tropical. Their flowers are designed as the symbolize of the Passion gradually when their images are introduced into European in the early stage. However, With bringing in the living plant, the theological image of passionflower was criticized by botanists and the study was made scientifically. Before the passionflower were introduced into China, xifanlian(西番蓮)had been referred to an emblazonry from the Islamic world. Since then, the name has been represented various plants. The passionflower was depicted in the painting of Qing palace in the period of Qianlong. The emperor Qianlong observed and recorded it by writing and painting, so he gifted the passionflower a symbolize of Buddhism. With the spread of image of passionflower in Qing palace, the court painters created many new interpretations so as to generate Chinese cultural meanings.
芍藥(Paeconia lactiflora)是中國傳統名花,近年來國內舉辦芍藥文化節的地區日益增多,在策劃模式的開發、經營與組織上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本文通過整理國內芍藥節的發展現狀,剖析了現今芍藥節策展模式及亮點,發現多地芍藥節能够結合地方特色文化,多元活化本土芍藥資源,縱向延伸芍藥産業鏈的同時深化地區農文旅融合發展。然而,多元文化的融合與‘花經濟’産業鏈的延伸發展,一定程度上埋沒了芍藥節中花文化傳播的主體地位。因此,重視芍藥花文化在芍藥文化節中的主導作用,建立科學規範的節事評價體系,是促進芍藥花卉節事旅游可持續發展,振興中國芍藥花文化的重要舉措。
宋金以來,隨著陶淵明在中國傳統文學和藝術中地位的不斷增高,與陶淵明相關的詩畫藝術不斷興盛,這也充分體現在題畫詩的記載之中,以及有許多繪畫保存到今天。特別是陶淵明與菊花有關的許多繪畫藝術,主要包括“采菊圖”“賞菊圖”“愛菊圖”等,這些陶淵明繪畫有的屬人物畫的範疇,有的則是山水畫的特徵,或者稱爲山水人物畫或人物山水畫。這些“陶菊”意象相關的題材或主題繪畫,不僅成爲畫史構建中的重要內容,而且也體現出中國詩畫藝術發展的深層內涵,同時這些詩畫藝術的流變過程與形態特徵,既能反映出當時人們的審美意識形態,也能够體現出傳統畫學的發展規律與特點,因而對于詩畫藝術史的研究有著重要的意義。
通過對牡丹的名字起源、栽培歷史與中華文化的交融、名人典故、園林應用等方面的分析,充分討論與發掘牡丹的文化內涵。牡丹是我國的傳統名花之一,在中國的栽培歷史最早能追溯到2000多年前,繁盛時期是在我國的唐宋年間,因其雍容華貴的姿態深受人們所喜愛。跨越兩千多年的生死輪回與中華文化不斷交融,現如今不再僅僅是美麗的象徵,更有著富貴吉祥的寓意,已經是中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時牡丹在現代園林中運用亦頗廣,如牡丹專類園、花帶、花台、花境也可以作爲盆栽以及切花觀賞,其中以牡丹專類園以及牡丹花台的應用最爲廣泛。
本研究從164個萱草品種中測得201種色彩,將這些色彩進行K-Means聚類,再將孟菲斯設計風格色彩、中國傳統色彩與萱草色彩開展比較分析。研究結果表明:萱草色彩中93%爲暖色,聚類後的萱草色彩與孟菲斯設計風格色彩具有相似的色彩,但萱草色彩的對比弱于孟菲斯風格色彩,兩者風格不同;聚類後的五種孟菲斯風格色彩與中華傳統五色觀的概念相似,通過中華五色觀,可覽文化自信之源;萱草色彩中的一部分與中華傳統色彩十分相似,其展現的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傳遞出忘憂、孝親、鄉愁等豐富的人文情感;時代對萱草“忘憂草”的文化符號有了新的解讀,萱草成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文化符號之一。
基于對不同花卉的生物學特徵及生態習性的認識,人們將花卉的各種自然屬性與人進行類比,逐步形成花卉自然屬性與人性、人類社會的種種關聯,進而形成一種普遍的社會觀念,即中國獨特的花文化。花卉物種和形態的多樣性是花文化形成的自然基礎, 杜鵑花是中國十大傳統名花之一,有著“花中西施”的美譽,我國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從古至今,有許多關于描寫杜鵑花的文學作品。本文通過賞析描寫杜鵑花的文學作品,分析描寫不同杜鵑花花色的文學作品,認爲紅色杜鵑、白色杜鵑、紫色杜鵑三類不同色彩的杜鵑花能帶給人不同的心理感受,其色描繪出三種不同的意境,渲染三種不同的氛圍。文學作品中表達不同感情色彩的杜鵑花主要分成兩大類,一是表示哀怨感情色彩的杜鵑,表現出作者內心的凄凉;二是表示熱烈感情色彩的杜鵑,彰顯出富貴的氣息。雨後場景和戰爭場面是杜鵑花情境表達的重要載體。通過對描寫杜鵑的古代文學作品進行賞析,品鑒古代文學中的杜鵑花文化,將杜鵑花文化和自然資源相結合,運用到現代園林建設中,讓人們在園林中感受文化熏陶、體會文化魅力,獲得更加豐富的觀花品花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