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鄭碩理, 馬濤, 舒東膂, 胡景坤, 嚴佳文, 鄧靜, 張巧玲
    2024, 4(1): 108-111.

    本研究從164個萱草品種中測得201種色彩,將這些色彩進行K-Means聚類,再將孟菲斯設計風格色彩、中國傳統色彩與萱草色彩開展比較分析。研究結果表明:萱草色彩中93%爲暖色,聚類後的萱草色彩與孟菲斯設計風格色彩具有相似的色彩,但萱草色彩的對比弱于孟菲斯風格色彩,兩者風格不同;聚類後的五種孟菲斯風格色彩與中華傳統五色觀的概念相似,通過中華五色觀,可覽文化自信之源;萱草色彩中的一部分與中華傳統色彩十分相似,其展現的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傳遞出忘憂、孝親、鄉愁等豐富的人文情感;時代對萱草“忘憂草”的文化符號有了新的解讀,萱草成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文化符號之一。

  • 吳嘉悅, 崔雅琦, 于曉南
    2024, 4(1): 65-73.

    芍藥(Paeconia lactiflora)是中國傳統名花,近年來國內舉辦芍藥文化節的地區日益增多,在策劃模式的開發、經營與組織上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本文通過整理國內芍藥節的發展現狀,剖析了現今芍藥節策展模式及亮點,發現多地芍藥節能够結合地方特色文化,多元活化本土芍藥資源,縱向延伸芍藥産業鏈的同時深化地區農文旅融合發展。然而,多元文化的融合與‘花經濟’産業鏈的延伸發展,一定程度上埋沒了芍藥節中花文化傳播的主體地位。因此,重視芍藥花文化在芍藥文化節中的主導作用,建立科學規範的節事評價體系,是促進芍藥花卉節事旅游可持續發展,振興中國芍藥花文化的重要舉措。

  • 徐媛媛
    2025, 5(1): 1-5.
    摘要 (234) RichHTML (255) PDF全文 (11)

    文化創新和科技創新是新質設計生產力的一體兩翼。設計作為一項以“創新”為本質基因的產業,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上海是最具有條件發展創新設計的城市之一,圍繞世界設計之都建設,加快發展文化創新,引領設計大消費,將從根本上促進設計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 王宣淇, 馬蕊, 馮玥揚, 吳垠, 吳亞妮, 張亞利
    2024, 4(2): 102-108.

    山茶屬(Camellia Linn.)是重要的經濟植物和觀賞植物,我國是山茶屬植物的分布中心且種質資源豐富,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植物提取物等天然産物的功效研究逐漸成爲學界熱點,研究表明,山茶屬植物花提取物含有黃酮、酚類和多糖等多種活性成分,具有抗氧化、抗菌、降脂和抗癌等功效,有極高的功效開發潜力。本文對有代表性的文獻進行了分析歸納,綜述了近年來山茶屬植物花提取物的提取技術、活性成分及其功效研究進展,以期爲山茶屬植物花的進一步開發利用提供參考。

  • 曾進, 朱馨怡, 鄒晶晶, 曾祥玲, 蔡璇, 楊潔, 張倩
    2024, 4(1): 79-83.

    桂花(Osmanthus fragrans L.)作爲中國十大傳統名花,在我國有2500多年的栽培歷史,它不僅具有濃厚的歷史底蘊和文化內涵,還在醫學、飲食、文學等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本論文從精神文化和物質實用層面概述了桂花的起源、發展和應用,助力桂花文化的傳播,幷爲桂花産業的發展給予思路與支持。

  • 張葳, 朱紹才, 于曉南
    2024, 4(1): 97-103.

    芍藥(Peaonia lactiflora)是我國原産的著名花卉和藥用植物,其悠久的栽培和應用歷史,令其在衆多古籍名著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印記,幷形成了豐富多彩的中國芍藥花文化,成爲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對《山海經》、《紅樓夢》等古籍小說、《牡丹亭》等戲曲劇本裏對芍藥的描寫進行整理和分析;對《本草綱目》等藥典裏的芍藥進行介紹。本研究結果對完善我國傳統花卉文化體系,弘揚中國花文化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 張利利, 王浩, 汪欽兵, 駱鵬, 居蓓蓓, 丁晴
    2024, 4(1): 92-96.

    依托花文化發展起來的花卉旅游業已成爲當今世界上最具活力的産業之一。中國花卉文化看似以“花”爲核心,而深層探究則是以“人”爲主的文化現象。李白的千古絕句“烟花三月下揚州”、隋煬帝尋而不得看瓊花的傳說、金農畫筆下的梅花等等賦予揚州豐富的精神和文化內涵,同時以花爲媒構建了揚州城市形象,促進了揚州的旅游發展。本文以揚州瘦西湖風景區“湖上梅林”爲例,深入挖掘其豐富的花文化內涵,以及對瘦西湖旅游旺季的影響,探討花文化對旅游業的影響。

  • 張國哲, 陳萌萌, 顧翠花
    2024, 4(1): 84-87.

    通過對牡丹的名字起源、栽培歷史與中華文化的交融、名人典故、園林應用等方面的分析,充分討論與發掘牡丹的文化內涵。牡丹是我國的傳統名花之一,在中國的栽培歷史最早能追溯到2000多年前,繁盛時期是在我國的唐宋年間,因其雍容華貴的姿態深受人們所喜愛。跨越兩千多年的生死輪回與中華文化不斷交融,現如今不再僅僅是美麗的象徵,更有著富貴吉祥的寓意,已經是中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時牡丹在現代園林中運用亦頗廣,如牡丹專類園、花帶、花台、花境也可以作爲盆栽以及切花觀賞,其中以牡丹專類園以及牡丹花台的應用最爲廣泛。

  • 曾凡忠
    2024, 4(2): 11-14.

    花意象在《聊齋志异》中的權重較大,以花意象爲依據所構成的審美意境,是促成《聊齋志异》文學風格特色突出的重要條件。本研究真要針對《聊齋志异》的花意象及審美意蘊展開探討,意在深入分析花意象的文學藝術價值,把握《聊齋志异》的審美意蘊。文章開篇以《聊齋志异》的著名長篇故事《嬰寧》作爲切入點,探討梅花、海棠等不同花意象的深層含義與指代內容,發現作者根據花的形態特徵語表意,上升到人物在不同時期下的心理特徵,來襯托人物情感變化。然後,銜接到《聊齋志异》中花意象的審美意蘊架構層面上進行分析,包括外在形象、精神、意境三個維度。最後從文學功能、審美價值等方面,深入分析了花意象的藝術魅力。

  • 侯怡斐, 金荷仙, 陸磊
    2024, 4(2): 39-47.

    以“香”爲關鍵詞對《全宋詞》進行檢索,篩選出針對某個或某些具體植物進行“香”氣描述的詞句。經過總結分析,得出宋代詞人筆下對于園林植物香景的嗅賞活動,包括其嗅賞時間、嗅賞對象、嗅賞行爲、嗅賞環境以及嗅賞香型。同時,歸納出宋代園林香景植物的種植方式及不同季節的植物種類搭配,得出宋代香景植物的種植智慧,豐富園林植物香景的理論知識體系,從而對傳統香景植物文化的現代應用提供參考。

  • 張國哲, 陳萌萌, 顧翠花
    2024, 4(1): 88-91.

    通過對鬱金香的名字起源、栽培歷史、文學作品、園林應用等方面的分析,充分討論與發掘鬱金香的文化內涵。鬱金香是世界著名的球根花卉,也是國際花卉市場上重要的花卉之一。鬱金香在歐美國家的種植範圍較廣,以荷蘭的栽培最爲著名,現鬱金香也被世界其它各國廣爲栽培,以其獨特姿態和艶麗色彩贏得了各國人民的喜愛,被譽爲“花中皇后”,許多國家也把鬱金香定爲國花。

  • 胡亦菲

    隨著老齡化進程的加快,人口老齡化已然成爲當今社會的重大議題,當前老年住區領域逐漸得到廣泛的社會關注。但是除了住區滿足老年人需求之外,滿足與老年人社會交往與健身活動的外部空間環境也是研究的重點之一。作爲弱勢群體的老年人, 日常活動需求單一,活動空間中缺乏各項設計要素的問題日益凸顯。在老年社交環境中,戶外公園恰好是老年人主要的活動場地,現今傳統的大型公園模式早已不適合城市更新的進程。如何通過城市微更新,實現公共活動空間與老年人需求和諧共生,適老化城市口袋公園成爲社會普遍關注的重點。本文以口袋公園的適老化環境設計爲研究,分析口袋公園現狀與老年使用者的需求。從環境設計角度出發提出城市口袋公園適老性的環境設計策略,通過該研究,探討針對老年人口袋公園多元環境突破的可能,建設滿足現階段以及未來“新老年”需求的口袋公園,是城市微更新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課題。

  • 謝九生, 鍾愛芳
    2024, 4(1): 74-78.

    宋金以來,隨著陶淵明在中國傳統文學和藝術中地位的不斷增高,與陶淵明相關的詩畫藝術不斷興盛,這也充分體現在題畫詩的記載之中,以及有許多繪畫保存到今天。特別是陶淵明與菊花有關的許多繪畫藝術,主要包括“采菊圖”“賞菊圖”“愛菊圖”等,這些陶淵明繪畫有的屬人物畫的範疇,有的則是山水畫的特徵,或者稱爲山水人物畫或人物山水畫。這些“陶菊”意象相關的題材或主題繪畫,不僅成爲畫史構建中的重要內容,而且也體現出中國詩畫藝術發展的深層內涵,同時這些詩畫藝術的流變過程與形態特徵,既能反映出當時人們的審美意識形態,也能够體現出傳統畫學的發展規律與特點,因而對于詩畫藝術史的研究有著重要的意義。

  • 袁槿沫, 孔心依, 何詩瑤, 李佳冉, 秦仁强
    2024, 4(2): 137-148.

    在傳統園林風格的城市公園中進行主題性花卉展覽,通過花卉展覽設計與工程建設實踐探索傳統園林思想在花展設計中的應用,進一步解讀傳統園林文化與現代城市園林生活的關係,用現代花藝、花展呈展的方法將傳統園林美、藝術美、環境美帶入現代生活。在解析紫陽公園設計理念與花卉展覽設計理念的基礎上將二者進行設計手法融合;突出菊展對園林文化塑造的可能性與現實性;將傳統園林美與菊花、花藝展陳藝術美進行畫卷感知的實踐結合應用。創造具有地域文化特徵的場所氣質和山水格局特點的主題花展實踐活動,使公園造園思想與意境得到强化與提升,爲城市園林花卉應用提供參考。

  • 周俁軒, 潘洋伊, 李佳冉, 秦仁强
    2024, 4(2): 161-169.

    在城市綠色生態生活中,大型城市花卉展覽是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風景園林方法之一。菊花主題花展作爲我國久負盛名的大型花展,最初就以“展賽結合”的方式所呈現,近40年已形成地域廣、時間久的城市園林文化活動。菊展設計從最初單一賞花、看花的鋪花展覽模式,逐漸發展到多游綫、多內容、多感知等多樣式展呈變化。本文在回顧了歷史性菊展的基礎上,聚焦了空間設計與五感感知實現的重要性;結合武漢市39届首義廣場金秋菊展設計,重點分析了展覽空間設計與五感感知實現過程;基于菊花形態特徵、造型技藝與園林造景五感感知實現的空間設計具有科學性。多功能空間設計對展示菊花美感、營造多感體驗、發掘菊花的康養功能至關重要。菊展對菊花産業發展和城市文化發展具有積極促進作用。

  • 盧芳連, 楊正安, 吳紅芝
    2024, 4(2): 54-63.

    用問卷調查法調查雲南月季、康乃馨和菊花在不同節日銷售數量和銷售價格,用SPSS統計軟件分析花文化對節日花卉銷量及價格的影響,在節日文化的影響下花文化推動花卉産業及其它産業的發展。以菊花爲例,分析我國傳統菊花文化與國外“喪花”文化的衝突,通過提升當代年輕人的文化自信與文化認同、接納外來文化、根據用花場所選育菊花新品種等方法,重構我國現代菊花文化推動花卉産業的發展。得出花文化對節日花卉消費量及價格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花文化對我國花卉産業有重要的推動作用,我們應不斷挖掘我國傳統花文化和傳統節日。

  • 周玉梅, 歐靜
    2024, 4(1): 112-116.

    基于對不同花卉的生物學特徵及生態習性的認識,人們將花卉的各種自然屬性與人進行類比,逐步形成花卉自然屬性與人性、人類社會的種種關聯,進而形成一種普遍的社會觀念,即中國獨特的花文化。花卉物種和形態的多樣性是花文化形成的自然基礎, 杜鵑花是中國十大傳統名花之一,有著“花中西施”的美譽,我國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從古至今,有許多關于描寫杜鵑花的文學作品。本文通過賞析描寫杜鵑花的文學作品,分析描寫不同杜鵑花花色的文學作品,認爲紅色杜鵑、白色杜鵑、紫色杜鵑三類不同色彩的杜鵑花能帶給人不同的心理感受,其色描繪出三種不同的意境,渲染三種不同的氛圍。文學作品中表達不同感情色彩的杜鵑花主要分成兩大類,一是表示哀怨感情色彩的杜鵑,表現出作者內心的凄凉;二是表示熱烈感情色彩的杜鵑,彰顯出富貴的氣息。雨後場景和戰爭場面是杜鵑花情境表達的重要載體。通過對描寫杜鵑的古代文學作品進行賞析,品鑒古代文學中的杜鵑花文化,將杜鵑花文化和自然資源相結合,運用到現代園林建設中,讓人們在園林中感受文化熏陶、體會文化魅力,獲得更加豐富的觀花品花體驗。

  • 毛佳偉

    以參與式設計作爲切入點,探索藝術介入福州芍園1號文創園的新策略,從工業遺産修復、園區道路串聯、榫卯概念置入、營造空間叙事幾方面,從新視角喚起受衆者的探索欲,總結得出參與式設計中包含空間本身的參與、空間活動記憶的參與、人群社會交往的參與、其他專業領域的參與,促進文創園發展的高質量存續,從而對藝術介入文創園做出理論補充和可行性設計策略參考,提高文創園環境空間品質和文化內涵。

  • 程雨荷, 金荷仙, 鮑齊齊, 陸磊
    2024, 4(2): 15-23.

    夜花園爲城市公衆提供夜間休閑娛樂的場地,芳香植物作爲夜花園重要組成部分,對人體身心健康發展具有積極作用。對夜花園進行溯源,發現國內外自古便利用芳香植物進行造景,國外針對夜花園研究開展較早。當下,夜花園規劃設計多考慮選擇明亮色彩的芳香植被與景觀要素結合,但對芳香植物配置研究較少。針對夜花園對人體的健康效益的研究主要考慮夜間單一芳香植物揮發物對人體的影響,缺少對芳香植物組合的定量探討。綜上,探討芳香植物組合配置對人體健康效應的增效性以及公衆對芳香植物配置形式的偏好,爲夜花園規劃設計提供科學參考借鑒。

  • 章利民
    2024, 4(1): 104-107.

    萱草在我國有悠久的種植歷史,其被歷代稱爲宜男草、忘憂草、母親花等。古往今來許多文人墨客創作了大量的詩詞歌賦來贊頌萱草,萱草的形象在揚州的歷代詩畫中也頻繁出現。萱草的歷史文化價值值得研究與發揚。

  • 曹玉星
    2024, 4(2): 1-10.

    花文化內涵豐富,是植物與人類相關物質、精神成果的總稱。博物館是花文化成果重要載體。文章以國內部分博物館的花木畫藏品爲例,從圖像學角度,分析考察花木畫中花卉植物,以畫鑒花,一窺中國古代花文化豐富歷史,傳播“花文化、花藝術、花生活”的美好理念。

  • 徐媛媛, 周之澄
    2024, 4(2): 119-136.

    本研究旨在探索不同媒介表徵形態(文本、圖片、影像)對于花卉旅游目的地形象生成的影響效應。采用組間和組內的對比實驗設計,幷利用眼動儀設備以及TLK圖片抽取技術獲取數據,研究表明:媒介作用下的感知形象處于擬態環境中,分爲“顯性感知形象”和“隱性感知形象”,實驗研究法驗證了媒介形象對感知形象産生的正向影響,且不同形態的媒介刺激對感知形象生成影響存在顯著性差异。

  • 陳輝, 梁正偉

    長城沿綫非物質文化遺産是國內文化遺産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保護與利用對長城沿綫非物質文化傳承和鄉村振興建設具有時代價值和重要意義。基于CNKI文獻數據庫,借助CiteSpace可視化軟件,對長城沿綫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與利用研究進展進行可視化分析。研究發現:(1)當前對長城沿綫非物質文化遺産的研究處在探索階段,未形成固定的學術流派、學術成果少、作者與機構合作交流少。(2)關于長城沿綫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與利用研究主要集中在價值挖掘研究、保護方式研究、開發利用研究、教育傳承研究4方面。(3)未來對長城沿綫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與利用的研究可從促進學科交流,强化利用策略綜合性;整合遺産資源,設立遺産專項保護規劃;促進價值轉化、助力長城沿綫鄉村振興三方面進行。通過總結分析國內長城沿綫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與利用研究進程與不足,提出未來重點研究內容的發展趨勢,爲後續該領域研究提供一定參考。

  • 黃雲虎

    民間造物文化資源是鄉村文化産業發展的重要引擎,民間造物藝術的活化利用是激發鄉村內生動力的重要實現方式。民間造物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著“物以載道”的審美觀、“和諧共生”的生態 觀、“融入生活”的藝術觀、“造物爲民”的價值觀以及實事求是的實踐觀。隨著技藝水平的提升、社會組織的完善、審美欣賞的提高和創新能力的進步,民間造物藝術的工藝實現了從粗放式到精細化,品類實現了從單一化到多樣化,整體上完成了從實驗性到職業化的演化過程,幷向著多元經營、共享轉型、數字化生存的方向發展。若想民間造物藝術在鄉村振興戰略下實現創新性發展,應從民間造物思想、民間造物文化、民間造物經驗等方面,完善創意設計轉化模式,創新鄉村文化産業發展模式,更新創新型人才的培育模式,方可持續發揮民間造物藝術促進鄉村振興的强大推動力。

  • 普千航, 吳紅芝, 周必良, 毛海鵬
    2024, 4(2): 64-72.

    本論文以雲南永生花産業爲研究對象,探討了後疫情時代下該産業的優勢、趨勢及對農産業的助推作用。對永生花産業進行了綜述,闡述了其定義、國內外産業概况以及多樣的市場應用。分析了新冠疫情對永生花産業的衝擊,强調了疫情背景下永生花需求的逆勢暴漲。接著,探討了雲南永生花産業的優勢,幷揭示了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爲此提出了政策、技術和宣傳等對策建議。最後,著重探究了雲南永生花産業對農産業的助推作用,分析了政策支持、技術服務和宣傳推廣等方面的促進作用。研究發現,永生花産業在疫情的考驗下表現出强大的韌性,同時雲南作爲其重要基地具備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然而,産業發展過程中仍存在著生態環境壓力和市場競爭問題。因此,政府應制定有利于産業綠色發展的政策,加强環境監管,確保産業與生態保持協調。同時,雲南永生花産業在促進農産業發展、實現農民增收以及推動美麗鄉村建設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爲“建設美麗中國”的目標提供了有益實踐。綜上所述,本研究不僅爲雲南永生花産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深入的分析,也爲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相協調、農村振興的戰略目標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 田瑾, 張宏勇, 文洪睿, 田膂
    2024, 4(2): 73-80.

    隨著花卉産業的不斷發展壯大,尋求全面的高質量發展成爲雲南省花卉産業的重要目標,而産業融合將成爲雲南省花卉産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尋求花卉産業與旅游産業的融合發展,對雲南省花卉産業高質量發展具有重大意義。因此,論文利用灰色關聯分析,探究花卉産業與旅游産業的關聯性,尋求花旅融合的有效途徑。文章首先基于灰色關聯分析法對花卉産業與旅游産業融合現狀進行了數量分析,可以看出雲南省旅游産業與花卉産業融合目前主要集中在以花卉種植爲吸引物的階段,與旅游業乃至第三産業整體融合程度一般。在消費者需求變化的根源驅動下,在産業結構升級的現實驅動下,花卉産業提供具備旅游價值的産業旅游資源,旅游業提供的服務發生衍生,最終實現了花卉産業與旅游業的融合。基于此,雲南花旅融合可立足重視花卉景觀的打造、立足花文化的凝練、扎根花旅融合新産業鏈的打造的措施。

  • 董鍵, 白天, 陳軍文, 李東徽, 吳雅文, 張敬麗
    2024, 4(2): 24-31.

    校園綠地作爲學校景觀和文化的主要載體,對師生的工作和生活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以往校園景觀植物配置僅滿足植物配置的原則和景觀需求却忽略了植物本身的功能。中醫藥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不僅具有重要的經濟和社會效益,還包含了我國悠久的歷史文化。藥用植物通過嗅覺、視覺、觸覺等方式將人與自然環境聯繫起來,對人體的身心健康有著療愈等功效。本文以雲南農業大學校醫院綠地爲研究對象,結合藥用植物的觀賞特性和生長環境進行景觀設計。在景觀設計過程中,除注重植物自身的觀賞效果,還將我國的中醫理論和植物的藥用功效融入其中,打造出集觀賞、科技文化、療愈于一體的多功能校園綠地景觀。

  • 林美玲

    本文將系統地對明清家具的種類、工藝造型特點以及藝術風格做詳細介紹,幷用比較學的研究方法對明清家具的藝術風格加以比較分析幷闡明風格轉變的原因。希望通過自己對明清家具藝術風格的比較研究,讓自己對家具藝術的較多關注有較爲深入的總結幷對家具藝術研究領域有所意義。

  • 周萌, 居閱時
    2024, 4(2): 155-160.

    “具身認知”强調身體在認知和心智活動中的基礎性和運作方式。“具身隱喻”是指人們利用熟悉的身體經驗來理解抽象概念的一種認知活動。結合“具身認知”和“具身隱喻”的相關理論,對花卉在園林康養過程中的具身性進行剖析,探討園林花卉的隱喻作用與中國古典文人園林養生哲學的相關性,探尋其內在機制,找到花卉除植物屬性外更接近精神內核的康養作用,對花卉文化研究有著重大意義。通過具身體感知,花卉的姿態、色彩、氣味,最先被賦予養生概念的隱喻;通過經驗同現,花卉的品格、特性引發更高級精神覺醒;最後,通過與花卉互動帶來體驗感受身體與自然的溝通與融合,經歷“解鬱”、“覺醒”、“歸隱”三個環節,逐漸形成、領悟、實踐“天人同構”、“形神合一”的養生哲學。

  • 王松, 沈明, 梁文玉, 滕慧穎
    2024, 4(2): 94-101.

    本文選取中部地區的櫻花園爲研究對象,以滎陽古柏渡櫻花園、青島信諾櫻花谷和邯鄲盛水灣産業園等地櫻花園爲例,對櫻花園的營造、櫻花品種、植物配置特色進行分析,對櫻花園建設總結不足,對櫻花新品種及發展給予展望。

  • 高燕雯, 許明玉, 孫舟
    2024, 4(2): 32-38.

    中國花文化的歷史源遠流長,筆者從揚州個園花木配植藝術手法入手,通過其豐富的藝術表現形式和情感意蘊來展示古典園林深厚的花文化內涵。分析個園及花局裏街區花文化利用展示的舉措,探討個園如何將花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爲發展優勢,花旅融合,打造花自然景觀、主題夜間旅游品牌産品和花事活動,深挖花文化內涵,推動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 張宏勇
    2024, 4(2): 149-154.

    蘇軾在《次韵趙景貺春思且懷吳越山水》中有“醉翁行樂處,草木皆可敬。”聯繫詩文上下句,草木可敬,其意思應該指草木是可愛的,可欣賞的,是有生命的,可以與詩人進行情感溝通的。這也是中國人“物我關係”的一種表現。藏族作家阿來在《雲中記》中所描寫的草木,不僅是審美的草木,這些草木還隱藏著文化的密碼,是中華草木文化的延續,也讓一些草木逐漸文化經典化。

  • 陳亞琦

    從精神實用到生活實用轉向新型雜糅的設計是歷史推進的必然。人和環境的互動通過玩具、手辦、造型等多元設計可獲得更深層次的體驗,在靈活變動的設計世界中展現生命動力的交織與共振。基于力量與情感的形象是面向真實意義的設計表達。人類自身的經驗與情感激發了來源于生活現實的可能構想,從感覺設計到形象視覺與精神視覺,把握設計中的自然與非自然,理解形象與情感、物質與設計的關係,注重設計的原生性、想像力與包容性,聯動生活與情感、歷史與藝術。在强化生活儀式與經驗表達中實現形象、設計者與觀者的互動連接,探討傳統紋飾中潜藏的神話內容與視覺形式,拓展文化設計的生活空間與童話世界,在多重情感的交織中釋放紋飾原型在現代社會的設計與藝術張力。

  • 劉敏, 宋曉梅, 劉丹
    2024, 4(2): 48-53.

    本文通過中國古代重要醫藥典籍以及植物類書籍中的4000餘種觀賞植物名稱進行梳理,探尋植物中文名的命名來源,分析其背後所蘊含的植物形態美、隱喻美、語言美、文字美的生態審美情懷,反映出中國人的世界觀、價值觀念、文化內涵以及語言特質等深層次含義,這是中國人對自然的實踐拓廣和認識深化變遷。

  • 溫瑀, 劉冰冰, 李玉蘭
    2024, 4(2): 109-118.

    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是各國展示物質文化和精神文明的重要載體,是塑造國家形象的重要契機。從傳播美學視域切入,傳播與審美共同努力是國家形象共識價值存在和延綿的重要途徑,其中,審美的多元性和個體性一同指向傳播與文化的研究議題。本文在對已舉辦的32届夏季奧運會和24届冬季奧運會頒獎用花情况進行統計分析的基礎上,采用個案分析法就文化的象徵性、藝術性、傳播性視角解讀與分析奧運頒獎用花設計的深層規律及其對舉辦國文化價值、精神追求和審美觀照的展現,提出我國國際賽事用花應以塑造國家形象爲目的,側重從“可持續發展”塑造可信的國家形象、從文化內涵和審美韵味塑造可愛的國家形象、從創新精神和求同存异塑造可敬的國家形象,以期爲我國國際賽事用花設計提供參考,拓展奧林匹克文化研究視野,助力國家形象傳播。

  • 陳家竣, 張雅, 李鴻鑫

    潮汕抽紗法絲白花手巾龍鳳紋是十九世紀以來中西方裝飾紋樣藝術交流與融合的産物,也是反映當時潮汕地區審美思想流變的一種媒介。將潮汕地區民間收藏的法絲白花手巾實物資料,根據多案例研究方法進行歸類與對比,可知龍鳳紋在時間與空間上展現出潮汕人民對生命存在與生命存在之美的感知,是心靈時間與心靈空間的投射。運用中國哲學思維方式“觀物”,就龍鳳紋在“聚”“感”“恒”三個方面,分析其獨特性、內在“陰”“陽”聯繫與背後“和”、“生生”的客觀規律,爲中國傳統工藝品的美學研究提供新的視角。

  • 郝瑜, 譚捷, 趙茉涵, 夏嵐, 袁進東

    在兒童成長過程中,學齡前階段是培養兒童形成正確認知和良好生活習慣的黃金階段。本文以引導性設計原則爲基礎,結合學齡前兒童的心理發展特點,以可DIY形式構造家具的趣味性,以培養收納習慣爲目標的引導性設計,最終分析設計出引導培養學齡前兒童收納習慣的趣味性家具設計。

  • 王俐, 張秋杰, 周雯
    2024, 4(2): 81-93.

    實驗材料爲綠色八角金盤和黃色鶏爪槭葉片,選擇兩因子設計法,在綠色八角金盤和黃色鶏爪槭葉片上進行保色效果的初步研究。處理綠色八角金盤葉片濃度分別爲5%、10%、15%硫酸銅時間分別爲5分鐘、10分鐘、15分鐘; 黃色鶏爪槭葉片分別以蔗糖(4%、7%、10%、13%濃度)、檸檬酸(7.5%、10%、12.5%、15%濃度)、酒石酸(7.5%、10%、12.5%、15%濃度)分別處理30分鐘、60分鐘、120分鐘,壓制到完全乾燥後對處理葉材顔色、形態進行綜合評估,觀察後得出研究結論。在對兩種葉片進行不同藥劑和時間組合處理後都有不同效果,但綠色八角金盤葉片15%硫酸銅濃度處理10分鐘和黃色鶏爪槭葉片15%檸檬酸濃度處理60分鐘所呈現出的保色效果是本次實驗組合中效果最好的。15%硫酸銅藥劑濃度處理10分鐘對八角金盤的葉綠素保色以及15%檸檬酸藥劑濃度處理60分鐘對鶏爪槭黃酮類色素保色效果最好。

  • 王薇, 田玉輝, 江波, 孫大江, 王有國
    2025, 5(1): 8-15.

    在古蜀文化中,古蜀王杜宇與杜鵑花意象具有密切關聯,本文運用文獻綜述方式對二者的文化聯繫進行論證推演,得出杜鵑花為古蜀文化重要象徵符號的結論。根據古蜀時期環境意境營建的背景及考古發現,推演古蜀時期杜鵑花相關風貌、時序特徵等,結合現代園林景觀演繹手法,在金沙遺址博物館園林環境中,以杜鵑花為主要材料,探索構建具有古蜀文化意象的園林景觀環境,包含杜鵑花坡打造、川西林盤營造、杜鵑花紋應用、歷史神話意境構建等方面,並對選用杜鵑花品種進行初步探討。希冀為具體規劃設計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並通過杜鵑花意象傳達古蜀文化的豐富內涵,呼喚人們對中華文化進行繼承和發揚。

  • 黃秋霞, 吳紅芝
    2025, 5(1): 21-27.

    蓮花在中國文化中具有極其豐富的內涵和獨特的文化屬性,其出淤泥而不染的特性使其成為高尚、純潔、清廉的象徵,對中國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化傳承有著深遠的影響。蓮花裝飾紋樣作為一種具有深厚文化底蘊和獨特藝術魅力的裝飾元素,在工藝美術史中佔據著重要地位。本文將以蓮花在中國的文化屬性為背景,通過對不同歷史時期工藝美術中蓮花裝飾紋樣的分析,探討其演變歷程與傳承意義,旨在揭示蓮花裝飾紋樣在傳承傳統文化、推動工藝美術發展方面的重要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