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检索结果

检索结果

期刊
    Loading ...
出版年
    Loading ...
栏目
    Loading ...
文章类型
    Loading ...
期刊分类
    Loading ...
  • 文章
  • 视频
  • 排序
共找到 140 条结果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陳志賢, 周之澄
    2025, 5(2): 35-43.

    2024年11月23日下午,2024農耕文化傳承保護工程研討會在全國農業展覽館52號樓第一會議室舉行。會議由農業農村部農村社會事業促進司指導,上海交通大學主辦,多家單位協辦。來自政府部門、學術界、企業界的專家和代表參加了此次研討會。會議圍繞“鄉村美學與鄉村記憶”主題,探討了農耕文化傳承保護的重要性和具體路徑。與會者分享了各自的研究成果和實踐經驗,強調了鄉村美學在鄉村振興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多項具體措施,旨在推動農耕文化的保護與創新,助力鄉村全面振興。

  • 周之澄, 馮之煜
    2025, 5(2): 22-34.

    2024年9月28日,以“城鄉融合與美麗鄉村設計”為主題的第十屆東方設計論壇在2024世界設計之都大會(WDCC2024)金山分會場隆重舉行。此次論壇由多家單位聯合承辦,得到了政府和學術機構的大力支持。論壇彙聚了來自國內外的專家學者、高校師生和設計領域的企業代表,共同探討城鄉融合與美麗鄉村設計的最新進展。開幕式上,金山區政協主席劉豫峰致辭,強調設計在城鄉融合和鄉村振興中的重要作用。隨後,國際設計科學學會(美國)上海代表處首席代表周之澄博士發佈了《鄉村設計上海共識》,並揭牌成立了國際鄉村設計師俱樂部。主題論壇和學術對話會分別由多位知名教授和專家主持,探討了城鄉融合的多維度實踐和鄉村設計的創新路徑。此次論壇不僅為設計與鄉村振興提供了理論支持和實踐指導,還展示了上海在全球設計合作與創新中的引領地位。

  • 汪媛媛
    2025, 5(2): 14-21.

    在數字技術與文旅融合的背景下,本文聚焦沉浸式演藝的場景生成與體驗設計。沉浸式演藝作為戲劇、科技與空間設計融合體的本質,以互動性、沉浸感、創新性重構觀演關係,構建物理、虛擬、文化空間三位一體的場景生成模型。體驗設計以“人”為核心,通過互動與數字化手段強化參與,融合數字技術與藝術場景優化“物”的設計,借助情感互動與數字化傳播完善體驗體系,並指出行業面臨技術迭代、標準缺失、需求多變等挑戰。同時,文章以無錫作為地域實踐範例,為沉浸式演藝的技術創新、文化傳承與產業發展提供理論與實踐支持。

  • 張瑋玲, 陳志賢
    2025, 5(2): 1-13.

    本文介紹了上海交通大學創新設計中心主任周武忠教授在鄉村振興設計領域的卓越貢獻。周武忠教授以其深厚的學術背景和豐富的實踐經驗,推動了鄉村設計的理論創新與實踐探索。他通過《新鄉村主義》專著的出版、《鄉村設計定山宣言》和《鄉村設計上海共識》的發表、國際鄉村設計師俱樂部的建立,以及多個鄉村設計項目的成功實施,不僅提升了鄉村設計的社會認知度,還為鄉村振興提供了系統性的解決方案。周武忠教授的“新鄉村主義”理論,強調“生產、生活、生態三生和諧”,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參考。他的實踐案例,如安吉龍王山自然生態旅遊區規劃、金大田村的環境整治等,展示了鄉村設計在實際應用中的巨大潛力。

  • 張藝璿, 邱建榮, 李欣傑, 王佩, 趙開洪, 包曉鵬
    2025, 5(1): 52-57.

    蘭花被評為中國十大名花,並與“梅、竹、菊”合稱“四君子”,具有重要的觀賞價值、藥用價值和經濟價值;蘭花在我國栽培歷史悠久、文化內涵豐富、應用廣泛,是“高潔典雅”的象徵。基於此,本文首先對蘭花的形態特徵、分類和地理分佈、生物學習性及繁殖方式進行了闡述,其次對蘭花的起源,蘭花在文學、哲學、繪畫、飲食中的文化內涵進行了整理和挖掘,最後,探討了蘭花在園林景觀、醫學、化妝品、飲食等方面的應用方式,以期為促進我國花卉產業轉型升級、美麗鄉村建設、康健園藝發展提供借鑒。

  • 周禧琳, 景昱茜, 呂瑞恒, 馮建菊
    2025, 5(1): 41-51.

    新疆阿克蘇地區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生態條件孕育了具有地域特色的野生觀賞花卉資源。通過野外調查、標本採集鑒定及文獻查閱的方法對阿克蘇地區的野生觀賞花卉資源進行統計分析,共發現野生觀賞花卉32科80屬101種(含變種)。對野生觀賞花卉的種類組成、分佈區域、生境特點、觀賞特徵及園林用途進行了記錄和評價,為阿克蘇地區野生觀賞花卉資源的引種馴化、開發利用及新品種的培育提供基礎依據。

  • 曹玉星
    2025, 5(1): 28-40.

    清未狀元張謇一生有兩大癖好:建築與植樹。兩者相較,愛樹尤甚。1903年,張謇東遊日本考察,所見扶桑之國樹木奇異,回國引進約有28種,1904年在南通創辦了中國最早的公共植物園,1905年改建博物苑。他曾詩曰:“嗇庵老人性愛樹,平生所種累萬數。”對樹木花草的癖好從引種植樹的行動,到洋溢的植物詩作,直接或間接寫到植物名稱的詩作有1641首,所涉植物258種,無論是植樹造林還是詩句文字,獨有許多生動的故事,描寫著人與植物的眾妙、共生。

  • 黃秋霞, 吳紅芝
    2025, 5(1): 21-27.

    蓮花在中國文化中具有極其豐富的內涵和獨特的文化屬性,其出淤泥而不染的特性使其成為高尚、純潔、清廉的象徵,對中國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化傳承有著深遠的影響。蓮花裝飾紋樣作為一種具有深厚文化底蘊和獨特藝術魅力的裝飾元素,在工藝美術史中佔據著重要地位。本文將以蓮花在中國的文化屬性為背景,通過對不同歷史時期工藝美術中蓮花裝飾紋樣的分析,探討其演變歷程與傳承意義,旨在揭示蓮花裝飾紋樣在傳承傳統文化、推動工藝美術發展方面的重要價值。

  • 王瑩
    2025, 5(1): 16-20.

    鐵線蓮屬(Clematis L.)園藝植物是著名的藤本花卉,具有“藤本皇后”的美譽,其花色豐富、花型美觀,深受世界各地園藝愛好者的喜愛。儘管我國是該屬植物種質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但卻尚未對其進行系統培育,也未對其野生資源進行保護與利用。目前,國際栽培的園藝新優品種主要產自英國、波蘭等地,我國尚未培育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品種。本文在分析我國鐵線蓮屬植物資源、引種馴化、栽培育種等方面問題的基礎上,提出對其未來開發應用的相關策略,以期為我國鐵線蓮屬園藝花卉的規模化生產提供有益借鑒。

  • 王薇, 田玉輝, 江波, 孫大江, 王有國
    2025, 5(1): 8-15.

    在古蜀文化中,古蜀王杜宇與杜鵑花意象具有密切關聯,本文運用文獻綜述方式對二者的文化聯繫進行論證推演,得出杜鵑花為古蜀文化重要象徵符號的結論。根據古蜀時期環境意境營建的背景及考古發現,推演古蜀時期杜鵑花相關風貌、時序特徵等,結合現代園林景觀演繹手法,在金沙遺址博物館園林環境中,以杜鵑花為主要材料,探索構建具有古蜀文化意象的園林景觀環境,包含杜鵑花坡打造、川西林盤營造、杜鵑花紋應用、歷史神話意境構建等方面,並對選用杜鵑花品種進行初步探討。希冀為具體規劃設計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並通過杜鵑花意象傳達古蜀文化的豐富內涵,呼喚人們對中華文化進行繼承和發揚。

  • 徐媛媛
    2025, 5(1): 1-5.
    摘要 (434) RichHTML (448) PDF全文 (13)

    文化創新和科技創新是新質設計生產力的一體兩翼。設計作為一項以“創新”為本質基因的產業,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上海是最具有條件發展創新設計的城市之一,圍繞世界設計之都建設,加快發展文化創新,引領設計大消費,將從根本上促進設計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 張一蕾
    2024, 4(4): 47-54.

    本研究探討了雙色圖案中色彩自然感與色彩對比度對審美偏好的影響。通過實驗分析發現,高自然感的色彩組合通常能顯著提升圖案的美感和喜愛度,而低自然感的組合則在高對比度條件下表現更優。研究還揭示了參與者在圖案選擇中會將色彩偏好與個人經歷及應用場景相聯繫,在大場景中傾向於柔和色彩組合,小物體中則偏好明亮且對比強烈的組合。本研究為雙色圖案設計中的色彩選擇提供了新的見解,有助於提升設計的審美效果和應用價值。

  • 張念偉
    2024, 4(4): 40-46.

    傳統村落是我國農耕文明的重要產物,歷史價值極其重要。其鄉村文化景觀的保護在建設美麗中國、實施鄉村振興、傳承傳統文化等方面,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本文以藝術介入這一村落振興的常用手段,在場景理論的視閾引導下,結合個案研究方法,考察藝術介入傳統村落路徑的策略與成效。研究表明,藝術介入傳統村落的場景營建不僅有助於激發村落文化活力、增強地方特色,還能促進社區參與經濟發展。而傳統村落的場景藝術化行動,也為場景理論的中國化提供了寶貴的案例資源。

  • 楊智榮
    2024, 4(4): 31-39.

    鄉村景觀與詩人此在精神所凝練的古詩詞,是江南水鄉人居環境的美學符號。隨著長三角超大城市群一體化、現代化的建設,江南水鄉聚落所具有的詩情畫意正在逐步消散。本研究從中國古代環境美學的思想體系出發,分析江南古詩詞中的鄉村“自然性”與“人工性”的審美特徵。並對古詩詞文本中江南水鄉“環境-人居”的意象元素進行審美偏好解析。山林、江水、日月、花木等環境要素,與村落、田園等人居要素構成了江南水鄉“山水格局”“江村聚落”“田園農耕”等詩意圖景。最後,在此基礎上提出江南水鄉山水畫卷、花木場景 、田園意趣的詩境營建路徑,為江村景觀形象的保護與詩意棲居的場景營造提供了指引。

  • 王珏
    2024, 4(4): 25-30.
  • 王涵昱, 劉曉東, 唐浣塵
    2024, 4(4): 16-24.

    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是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新階段的迫切需要。以浙江省建德市之江村為例,以空間重塑作為鄉村振興的新視角,在挖掘之江村自然稟賦和當地稻米農耕文化內涵的基礎上,將心流理論與共享空間設計相融合打造休閒旅遊文化空間。採用Kano模型對遊客需求進行調研並厘清重點設計要素,針對之江村空間設計面臨的挑戰,以心流理論為支撐提出共享空間設計策略,通過空間設計實踐激發遊客的心流體驗,增強空間粘性,賦能鄉村文旅發展,帶動鄉村內生成長,為美麗鄉村建設拓展新思路。

  • 塗平榮, 龔在鳴
    2024, 4(4): 9-15.

    完善農村殘疾人托養服務體系,是提升政府服務能力與社會關愛、提高殘疾人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增強殘疾人社會參與能力、解決農村托養服務中心現實困境等多重需要;目前雖已取得“托養服務方式的多樣化和精准化基本實現、托養服務項目的全面性和實效性有效提升、農村殘疾人生活質量不斷提升”等主要成效;但仍面臨“托養服務設施不完善、人員短缺且專業素質不高、資金不足且分配不合理、服務質量不高”等困境;成因在於“相關政策支持不足、供需矛盾突出、工作人員素質不高、社會參與度低”,應通過“強化相關政策的制定、執行與監督,完善相關服務設施,提升相關人員素質,擴大社會參與主體,加強相關科技研發與運用”等策略加以應對。

  • 黃穎
    2024, 4(4): 1-8.

    中國國內直接以“室內設計”命名的本科及研究生專業設置相對有限。相比之下,普瑞特藝術學院的室內設計專業在全美乃至全球範圍內始終處於領先地位。本文以該院兩年制研究生課程為研究對象,結合筆者親身參與的畢業設計實踐,系統分析其課程結構設置。與純藝術不同,設計始終在形式與功能之間尋求平衡,同時深刻反映了設計師對時代議題的思考。研究表明,普瑞特採用以項目為基礎、以學生為主導的教學模式,注重培養邏輯化與個性化的設計思維,並通過將實踐操作融入項目式教學,實現了“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的教育目標。

  • 孫為康, 張昆, 張羽清
    2024, 4(3): 45-55.

    構建“宜居宜業的和美鄉村”,鄉村景觀的精心打造成為了推動鄉村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杠杆。在此進程中,文化不僅是景觀建設的靈魂核心,美育則扮演著傳承鄉村傳統文化精髓的重要角色。和美鄉村的美學構建,是一場深刻的歷史與現實交織、理論與實踐並進的探索,它巧妙融合國家宏觀戰略與地方具體實踐,共同繪就和美鄉村的宏偉藍圖。本文深入剖析了美育在和美鄉村建設中的不可或缺性、迫切需求及其鮮明的時代特徵。美育的融入不僅關乎鄉村面貌的美化,更是對鄉村文化根脈的深情回望與未來展望。在美育與鄉村景觀的深度融合中,力求展現“人善”的和諧之美與“本真”的自然之韻,引導公眾形成積極向上的審美觀念,進而催生“美學經濟”的嶄新業態。並創新性地提出了構建“美欲需求”、“美的意境”及“美學經濟”三大維度的策略框架,讓鄉村景觀不僅提升了美學價值和文化內涵,推動了中華傳統文化的活態傳承,為打造和美鄉村貢獻設計力量。

  • 陸勇峰
    2024, 4(3): 39-44.

    習近平總書記在清華大學考察時指出,要發揮美術在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把更多美術元素、藝術元素應用到城鄉規劃建設中,增強城鄉審美韻味、文化品位,把美術成果更好服務於人民群眾的高品質生活需求。鄉村振興既要塑形,更要鑄魂,開展鄉村美育工作,也是實現鄉村文化治理、促進鄉村振興的手段與方式。近年來,在上海崇明建設鎮富安鄉村振興示範村建設過程中,依託富安鄉村美術館的創建,鎮政府、村委會聯合公益組織等社會力量開展了“鄉村美育”項目的實踐探索,展現了鄉村美育賦能鄉村振興的可行路徑。本文以建設鎮富安鄉村美術館為對象,分析總結其“鄉村美育”項目的發展歷程、現狀概況、實施成效和麵臨問題,旨在進一步發現問題、提出對策,為鄉村美育更好賦能鄉村振興探尋更多的方法路徑,推動鄉村美育在建設鎮更大範圍、更深層次的推廣實施,助力上海鄉村文化振興。

  • 卢泽琪, 刘晓东
    2024, 4(3): 26-38.

    研究探索中国传统村落祠堂空间更新设计路径和方法,促进祠堂相关设计方法及理论的完善。首先,通过文献研究、用户访谈、实地观察等方法对使用者的需求进行归类;其次,运用Kano模型结合ERG对各项需求类别进行属性划分;然后,得出使用者对前岙村祠堂空间使用需求的优先序;最后,结合Better-Worse系数明确各需求优先级,以此作为传统村落祠堂更新设计的方向和依据。得出2项必备型需求、15项期望型需求及各项需求的优先等级,指出了祠堂更新设计的方向和思路。从使用者需求角度出发,运用KANO模型有效地分析集体记忆下的传统村落祠堂使用者的需求类型及优先级,为同类传统建筑更新设计提供科学合理的新思路,有利于完善和丰富现有祠堂的设计理论。

  • 林柯霏, 程雪松, 周予希
    2024, 4(3): 15-25.

    在城市發展中,社會空間分異現象是全球化和政治經濟轉型背景下的突出問題。以城市和鄉村這兩個人類生產與生活的典型聚落為代表,具體表現在城鄉之間各類資源要素的分佈不均衡上。基於此,本文關注於社會問題的空間化轉向,聚焦於大都市的“新城”這個城鄉過渡帶上,探索新城建設的“生態轉向”和“人文轉向”,圍繞空間正義的生態價值訴求上、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上和生態文明建設三個領域的實踐上,為上海五大新城建設和城鄉融合發展策略做出探討。

  • 梁寶鳳, 劉偉, 鄭春銀
    2024, 4(3): 7-14.

    鄉村公共空間一直以來都是維繫鄉村居民與鄉村關係的紐帶,也是傳承鄉土文化的重要載體。本研究通過實地調查、訪談,考察涼山州四季吉村的社會記憶要素,發現該地區的公共空間在功能性和文化表達方面存在較大的不足。基於此,本文以四季吉村為研究對象,通過傳統建築形式的復原和創新,強調建築記憶歷史與現代的融合。通過採用當地材料,將景觀引入庭院以及不破壞場地原有的生態環境,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通過文化符號的再現和應用,強調突然紋樣記憶的傳承和認同。研究結果表明,基於社會記憶理論的設計有效改善鄉村公共空間的功能和美觀,促進社會記憶的延續,增強了村民對公共空間的情感聯繫, 對助力鄉村振興和文化傳承具有重要的意義。

  • 李洋藝
    2024, 4(3): 1-6.

    本文以鄉土設計為切入點,以山東省日照市東港區濤雒鎮下元一村和山東省萊州市沙河鎮鄉村民藝為例,從城鎮化進程中的鄉土設計問題、鄉土文化是鄉村振興設計的關鍵因素、實施鄉村文化振興戰略的幾點建議等層面,探索助力“鄉村文化振興”的設計之路。

  • 周俁軒, 潘洋伊, 李佳冉, 秦仁强
    2024, 4(2): 161-169.

    在城市綠色生態生活中,大型城市花卉展覽是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風景園林方法之一。菊花主題花展作爲我國久負盛名的大型花展,最初就以“展賽結合”的方式所呈現,近40年已形成地域廣、時間久的城市園林文化活動。菊展設計從最初單一賞花、看花的鋪花展覽模式,逐漸發展到多游綫、多內容、多感知等多樣式展呈變化。本文在回顧了歷史性菊展的基礎上,聚焦了空間設計與五感感知實現的重要性;結合武漢市39届首義廣場金秋菊展設計,重點分析了展覽空間設計與五感感知實現過程;基于菊花形態特徵、造型技藝與園林造景五感感知實現的空間設計具有科學性。多功能空間設計對展示菊花美感、營造多感體驗、發掘菊花的康養功能至關重要。菊展對菊花産業發展和城市文化發展具有積極促進作用。

  • 周萌, 居閱時
    2024, 4(2): 155-160.

    “具身認知”强調身體在認知和心智活動中的基礎性和運作方式。“具身隱喻”是指人們利用熟悉的身體經驗來理解抽象概念的一種認知活動。結合“具身認知”和“具身隱喻”的相關理論,對花卉在園林康養過程中的具身性進行剖析,探討園林花卉的隱喻作用與中國古典文人園林養生哲學的相關性,探尋其內在機制,找到花卉除植物屬性外更接近精神內核的康養作用,對花卉文化研究有著重大意義。通過具身體感知,花卉的姿態、色彩、氣味,最先被賦予養生概念的隱喻;通過經驗同現,花卉的品格、特性引發更高級精神覺醒;最後,通過與花卉互動帶來體驗感受身體與自然的溝通與融合,經歷“解鬱”、“覺醒”、“歸隱”三個環節,逐漸形成、領悟、實踐“天人同構”、“形神合一”的養生哲學。

  • 張宏勇
    2024, 4(2): 149-154.

    蘇軾在《次韵趙景貺春思且懷吳越山水》中有“醉翁行樂處,草木皆可敬。”聯繫詩文上下句,草木可敬,其意思應該指草木是可愛的,可欣賞的,是有生命的,可以與詩人進行情感溝通的。這也是中國人“物我關係”的一種表現。藏族作家阿來在《雲中記》中所描寫的草木,不僅是審美的草木,這些草木還隱藏著文化的密碼,是中華草木文化的延續,也讓一些草木逐漸文化經典化。

  • 袁槿沫, 孔心依, 何詩瑤, 李佳冉, 秦仁强
    2024, 4(2): 137-148.

    在傳統園林風格的城市公園中進行主題性花卉展覽,通過花卉展覽設計與工程建設實踐探索傳統園林思想在花展設計中的應用,進一步解讀傳統園林文化與現代城市園林生活的關係,用現代花藝、花展呈展的方法將傳統園林美、藝術美、環境美帶入現代生活。在解析紫陽公園設計理念與花卉展覽設計理念的基礎上將二者進行設計手法融合;突出菊展對園林文化塑造的可能性與現實性;將傳統園林美與菊花、花藝展陳藝術美進行畫卷感知的實踐結合應用。創造具有地域文化特徵的場所氣質和山水格局特點的主題花展實踐活動,使公園造園思想與意境得到强化與提升,爲城市園林花卉應用提供參考。

  • 徐媛媛, 周之澄
    2024, 4(2): 119-136.

    本研究旨在探索不同媒介表徵形態(文本、圖片、影像)對于花卉旅游目的地形象生成的影響效應。采用組間和組內的對比實驗設計,幷利用眼動儀設備以及TLK圖片抽取技術獲取數據,研究表明:媒介作用下的感知形象處于擬態環境中,分爲“顯性感知形象”和“隱性感知形象”,實驗研究法驗證了媒介形象對感知形象産生的正向影響,且不同形態的媒介刺激對感知形象生成影響存在顯著性差异。

  • 溫瑀, 劉冰冰, 李玉蘭
    2024, 4(2): 109-118.

    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是各國展示物質文化和精神文明的重要載體,是塑造國家形象的重要契機。從傳播美學視域切入,傳播與審美共同努力是國家形象共識價值存在和延綿的重要途徑,其中,審美的多元性和個體性一同指向傳播與文化的研究議題。本文在對已舉辦的32届夏季奧運會和24届冬季奧運會頒獎用花情况進行統計分析的基礎上,采用個案分析法就文化的象徵性、藝術性、傳播性視角解讀與分析奧運頒獎用花設計的深層規律及其對舉辦國文化價值、精神追求和審美觀照的展現,提出我國國際賽事用花應以塑造國家形象爲目的,側重從“可持續發展”塑造可信的國家形象、從文化內涵和審美韵味塑造可愛的國家形象、從創新精神和求同存异塑造可敬的國家形象,以期爲我國國際賽事用花設計提供參考,拓展奧林匹克文化研究視野,助力國家形象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