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鄉村設計上海共識》(2024年9月發佈)與《鄉村設計定山宣言》(2020年10月發佈)為核心依據,系統探討中國特色鄉村設計學的定義、構建必要性及實踐路徑。文章指出,鄉村具有整體性與複雜性特徵,即使在國際化大都市周邊,優質鄉村環境仍是稀缺資源,推動鄉村全面振興需全要素整體設計與城鄉交互設計。當前為城市服務的設計體系相對完善,而鄉村設計存在理論脫節、思維混亂、人才缺失等問題,因此構建以農業產業和農耕文化為核心、強調城鄉融合的鄉村設計學迫在眉睫。在構建路徑上,需加強理論研究形成多學科交叉的理論體系,構建鄉村設計教育體系以培養“愛農村懂農民精農業”的專業人才,成立行業協會、制定法律法規與標準體系、建立註冊鄉村設計師制度提供制度保障,並通過試點示範項目推進實踐創新,充分發揮農民主體作用。本文旨在為鄉村振興提供理論支撐與實踐指導,推動城鄉深度融合與共享發展。
梁漱溟主編《村治月刊》,任職河南村治學院、主政山東鄉村建設研究院使其理論和實踐的融合得以實現,也凸顯出兩者巨大的張力。梁漱溟以鄒平為實驗縣,以設立鄉農學校為重點,推行了縣政改革和鄉村建設工作,包括縣政府裁局改科、衛生行政、戶籍行政、產業振興、人民生活進步、風俗習慣改善等,目標是“政”“教”“富”“衛”合一。“政”與“教”即是行政機關教育化和教育機關化。村學代替村公所,鄉學代替區公所,縣自治機關的系統就是縣政府——鄉學——村學。“富”即以組織各種合作社和農村金融流通處促進包括農作物優良品種推廣等農業振興事業。“衛”即自衛,組織民眾開展自衛訓練。梁漱溟期待在“中國老道理的真精神裡開出一個新局面”。
在鄉村振興戰略全面推進與AI技術快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鄉村建設面臨著傳統風貌保護與現代元素融入的雙重命題。本文基於“設計無限”理念,以科學設計為核心導向,結合國際經驗與國內實踐,系統探討未來鄉村建設的認知框架與實施路徑。首先界定“設計無限”與“未來鄉村”的核心內涵,明確科學設計需兼顧硬件展開與軟件指導;其次,從旅遊發展視角剖析鄉村現存問題,對比日本“一村一品”政策與中國鄉村振興戰略的共性規律,揭示經濟高速發展後鄉村空心化、老齡化等核心矛盾;再者,提出鄉村振興需以“振文化、興產業”為關鍵,堅守“靜、淨、境”三大原則,圍繞鄉村旅遊“文化、生活、環境”三大主軸構建設計體系;最後,以福建永安市上坪鄉龍共村小梅溪項目為例,闡述鄉村生態保護、建築改造、民宿開發及五感體驗設計的具體實踐,為未來鄉村建設提供可借鑒的操作範式。研究表明,未來鄉村建設需以科學設計為支撐,在保護鄉村原真性的基礎上融入現代元素,通過文化傳承與產業創新實現可持續發展,最終達成讓遊客“高興來、感動歸”的鄉村旅遊發展目標。
本文以2021年10月在成都市安仁古鎮第六屆安仁論壇上發佈的第三屆“小鎮美學榜樣”為研究對象,首先介紹了“小鎮美學榜樣”徵集與發佈活動的背景、創立時間、發起方、宗旨及影響力,該活動2019年創立,由中華文化促進會聯合多方發起,響應鄉村振興戰略,已產生20個美學榜樣,第三屆以“美,向著共同富裕”為主題,吸引民眾廣泛關注。接著詳細闡述第三屆評選情況,包括徵集案例數量、評選流程、核心指標,以及10個獲獎小鎮(河南省南嶺新村、四川省?江鎮等)的特色、詳情與評價,展現它們在生態、文化、產業等方面的建設成果。同時,提及活動聯合社交媒體平臺進行宣傳,還對比了第二屆主題及理念。文章進一步分析當前鄉村小鎮改造的成績與問題,指出部分地區存在工業化改造、文化驅逐等問題及根源,並介紹小鎮美學榜樣評選的考評體系,從文化、規劃、產業、傳媒四大板塊明確權重與具體指標,強調“小而美”“三生融合”(生活、生態、生產)的美學理念。最後提出鄉村應實現從“美麗鄉村”“美好鄉村”到“美學鄉村”的轉變,聚焦文化保存與現代性轉化,為“美學中國”建設助力。
“記憶”在人類的心理與行為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其社會學意義上,記憶鏈接著人、地方與時空,集體記憶成為當前設計學交叉學科研究的重要轉向。當前,設計學科所強調的地域文化多樣性與人類情感的人文關懷精神,愈發突顯出社會集體記憶的重要表徵。本研究從集體記憶的視角出發,分析集體記憶喚起情感的原理機制,搭建文化-地方性、情感-重塑性、媒介-選擇性的集體記憶構建模型,在山東大學“東阿縣魚山鎮鄉村振興銜接推進區規劃方案”的基礎上,與鄉鎮政府單位、企業部門建立合作,聚焦東阿縣魚山鎮空間媒介設計,基於口述史記錄為主的田野調查法,提取能夠喚起人際情感的設計因子,探索出魚山鎮牆體視覺修辭的記憶實踐策略。東阿縣魚山鎮的鄉村藝術建設工作剛剛起步,地域文化內涵與人們對藝術鄉建組織公信力的缺失是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挖掘集體記憶的藝術實踐在調和傳統與現代性張力,將有利於重塑鄉村文化主體性方面具有獨特價值,為當代鄉村藝術建設與生活化、情感化的藝術設計實踐提供兼具理論深度與實踐意義的創新路徑。
宋代江夏湖泗瓷窯作為長江中游地區規模龐大且工藝特色鮮明的民間瓷窯體系,其制瓷工藝與造型藝術不僅是物質生產的結晶,更承載著兩宋時期荊楚地域文化與陶瓷美學的深層內涵。本文以考古資料為基礎,結合歷史文獻與相關研究成果,系統解構從原料開採到成品燒制的完整工藝鏈條,並深入剖析器物造型的形式語言與文化基因。研究表明,湖泗窯以龍窯為主要燒制設備的古老制瓷工藝創新實現了生產效率與工藝品質表達的平衡,青白瓷與青瓷的造型體系既滿足民間生活需求,又蘊含荊楚文化的藝術基因,為宋代陶瓷史研究提供了重要實物例證。
自聯合國人居署提出建設包容性城市目標至今已逾廿載,就上海看,“硅巷”模式下的城市街區建設發展已顯現規模效應。為了更精准應對生物多樣性目標,實施需求差異化服務,科創文創融合背景下,城市更新設計從業者正在進一步把建設著眼點從宏觀規劃下沉到城市生活細節。包容性設計作為一種應用型策略,在城市設計面板中投影出街區中全齡、全納群體的針對性研究變得越來越精細起來,並因此構建出蟄伏於各類軟、硬城市要素中的“街區之尾”。面對這條科創文創相集合的長尾,通過柔性更新,人們可以編織出足以輻射整個城市的網格,觸發街區龐大的需求利基,增進社會整體包容,進而成為城市創新源頭,實現包容性城市可持續發展,也由此能為包容性設計在地化應用辟出蹊徑。
在对溧水区桑园蒲村进行多次实地考察与调研后,本研究发现该村老年人口及儿童数量占全村总人口的三分之一。由于年轻劳动力的大量外迁,导致村落出现闲置现象,进而引发经济与教育的双重滞后。通过广泛搜集与审阅相关文献资料,本研究揭示桑园蒲村的历史可追溯至南宋时期。然而,当前村内建筑布局缺乏规划,景观展示缺乏统一性,导致桑园蒲村的文化价值逐渐被边缘化,其独特文化特色亦随之消逝。本文旨在乡村振兴战略大背景下,重新审视桑园蒲村的文化底蕴,提出对桑园蒲村文化街区空间的规划设计方案。
案例項目: 南京郵電大學研究生課程思政示範課程建設項目(30008SFKC25012),南京郵電大學與人民郵電出版社教材研究合作微課題(JCYJ202405),“新華網”數字化課程思政案例資源建設(SZHKCSZ2407),南京郵電大學教學創新攀登計劃項目,南京郵電大學“數智融合課程”項目,南京郵電大學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研究專項課題(KCSZJG202222),南京郵電大學課程思政示範課程建設項目(KCSZSFKC202210)。
本文圍繞“兩次觀看”這一核心概念,介紹了窯裡村《村民菜單》與夏陽村《生活圖譜》兩項鄉村設計實踐,探索設計作為媒介連接人與地方、故事與現實的路徑。在浙江湖州善璉鎮窯裡村,《村民菜單》源于邱奶奶小麵館更新項目,針對傳統文字菜單選擇難、缺情感連接的問題,以“人+生活場景+故事”動態拼貼敘事為核心,結合原村民(土生土長)、老村民(因婚姻工作長期居住)、新村民(藝術鄉建者、創業者)三類主體的形象、生活場景、推薦菜品及口語化推薦語,打破傳統菜單平面單調性,讓食客在選菜時感受本土文化溫度,深化對村莊文化的認同與歸屬。在浙江省安吉縣孝豐鎮夏陽村,《生活圖譜》以鄉村人物為核心,用拼貼方式呈現人物與生活環境、故事、其他人物的關聯,通過亞克力打印嵌於木質裝置中,裝置可拆分且能“隱身”於鄉村,觀者以旁觀者視角看到拼貼相片與現實環境疊加效果,引發對鄉村生活的思考,建立與地方的情感連接,同時引發對未來多元主體介入鄉村的思考。兩項設計一“向內”聚焦人故事與情感,一“向外”強調環境與人多維關係,共同重塑鄉村可見性與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