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文化與鄉村經濟發展問題研究

張羽清, 周武忠

PDF(1709 KB)
东方设计学报 ›› 2022, Vol. 2 ›› Issue (1) : 57-64. DOI: 10.12400/isds.jod.2022020157
鄉村設計專欄

江南文化與鄉村經濟發展問題研究

作者信息 +

On culture and rural economy in south of the Yangtze River

Author information +
History +

摘要

江南地區的鄉村由於其發達的經濟水平、豐富的文化特性和深厚産業基礎,成爲學術研究的熱點和重點。近年來,江南鄉村面臨景觀失憶、文化與産業不兼容和不匹配、鄉村生態的失衡等問題。在新時期發展背景下,江南鄉村也面臨長三角一體化、國家新發展理念和緑色新政等一系列戰略背景下的發展良機。在新鄉村主義思想指導下,江南鄉村應該以農業爲基礎,樹立鄉村“原真性”、以文化爲營養,創建鄉村“地格性”、以市場爲導向,打造鄉村“内循環”、以緑色爲基礎,打造鄉村“可持續性”,構建精緻的江南美麗鄉村,讓鄉村成爲促進鄉村經濟發展和文化提昇的重要基地。

Abstract

Due to its developed economic level, rich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deep industrial base, the rural landscape in Jiangnan region has become the focus and focus of academic research. In recent years, the rural areas in south of the Yangtze River are faced with such problems as landscape amnesia, incompatibility and mismatch between landscape and industry, and imbalance of rural ecolog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evelopment in the new era, rural areas in the south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are also facing a series of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under the strategic background of the integration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the new national development concept and the green New Deal. In the new countryside socialism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ought, jiangnan landscape should be based on agriculture, establishing rural “true”, in culture, for nutrition, create rural “lattice”, take the market as the guidance, to build rural “inner loop”, based on the green, make rural “sustainability”, build the exquisite beauty jiangnan village, for the country to become important means to promote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promotion, and also provide certain reference significance for our country to other country.

关键词

江南文化 / 鄉村景觀 / 鄉村經濟 / 鄉村振興

Key words

Jiangnan culture / Rural landscape / Rural economy / Rural revitalization

引用本文

导出引用
張羽清 , 周武忠. 江南文化與鄉村經濟發展問題研究. 东方设计学报. 2022, 2(1): 57-64 https://doi.org/10.12400/isds.jod.2022020157
Wuzhong ZHOU , Yuqing ZHANG. On culture and rural economy in south of the Yangtze River. Journal of Oriental Design. 2022, 2(1): 57-64 https://doi.org/10.12400/isds.jod.2022020157

引言

江南文化是近年來學術界研究的重點。“江南文化”是我國在1986年籌建江南文化書院的時候提出的一個區域文化概念,1989年在《新華日報》的“一家之言”專欄,以《江南文化初探》爲主題做了概括論述(李書有,1990)。近年來我國學者對江南文化的研究更是百花齊放百家争鳴:景遐東認爲蘇南地區、浙江地區,上海地區、皖南地區都有着相同的語言、宗教信仰、生活習性、審美觀念等,文化特質和吴越文化基本一致,所以都應該歸入吴越文化體系,都屬於江南文化的一部分(景遐東,2005);章劍華認爲江南文化有兩個源流:江南的自然之源是長江;劉士林教授純粹的從江南文化的内涵提出了江南詩性文化理論,提出了江南文化是一種審美自由爲基本理念的“江南詩性文化(劉士林,2005)”,並闡述了江南詩性文化是中國人文精神的最高代表;費孝通在《江村經濟》中分析了太湖東南岸村民的消費方式、生産方式、分配和交换等生活狀態來描述了中國農村的社會結構和變遷過程,並成爲當時應用社會學和人類學的憲章(費孝通,2001)。
鄉村景觀是鄉村文化、生態、産業的綜合體現,是改善鄉村環境和獲得有效生態環境效益的重要前提内容。鄉村景觀不但在提昇農民自身整體舒適宜居、幸福和諧生活空間中發揮着重要作用,更是我國所有鄉村在新時代“鄉村振興”戰略下,如何强化由鄉村生態景觀改變後,從農業向旅遊業和加工業轉化,從而形成提高農村實體經濟收益的完整鄉村産業鏈,是我國鄉村發展從量變到質變的關鍵因素之一。目前在經濟高速發展的江南地區,存在着諸多景觀失憶、産業不匹配、生態失衡等問題,嚴重制約了鄉村振興的健康發展。以江南文化爲載體的景觀建設成爲鄉村振興的核心,也是本文研究的重要出發點和基礎。

1 現有的江南文化與鄉村發展存在哪些問題

1.1 鄉村景觀失憶

“景觀失憶”(Landscape Amnesia)是由賈裏德·戴德蒙(Jared Diamond)提出,處在環境變化中的人們會逐漸忘記原來的環境,這是一種潜移默化的常態(Jared D. Collapse,2005),緩慢的變化在短時間内不易被察覺,直至幾代人後,最初的環境被全面覆蓋,後人已經完全失去對原先環境的記憶。而在文化景觀中,文化是主體,環境是介質,景觀是結果(Satter C O,2007),鄉村文化的核心價值是農民在經年累月的過程中的價值認同,隨着歷史的變遷和地域的不同發生改變(趙旭東、孫笑非,2017),當人們意識到周邊環境發生變化而開始追根溯源,已經爲時已晚。在當前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城市文化多樣性受到嚴重威脅,鄉村景觀面臨着地域民族文化消逝、歷史文脈斷層的景觀價值取向問題。
部分江南鄉村爲了弘揚所謂的“傳統文脈”,在破壞鄉村文化遺産的同時又開發大量的“假遺産”,構建大量的鄉村博物館,却没有注重人們對文化的體驗。鄉村景觀首先是由當地人創造,其次才被外來者認知(劉邵遠,2019)。江南悠久傳統歷史形成的的豐富人文底藴和文化内涵,其多數鄉村景觀開發的旅遊産品都將重點放在“認知”部分,而不是展示當地人如何創造特有地域文化的艱辛歷程上,所以引發了鄉村直白性“博物館化”傾向十分嚴重,同時爲快速獲得特色文化價值而進行充斥大量濃郁商業化的改造。以此引發了鄉村“文化在鄉村振興進程中暴露出與産業結構調整和經濟轉型昇級極不協調的系列問題。許多鄉村盲目將博物館作爲展示鄉村的唯一途徑,没有注重整體“鄉村景觀”的打造。在江南鄉村文化開發的旅遊項目中,多數知名景點都有鄉村博物館、文史館等“認知”性産品,這些已建博物館雖給當地旅遊發展帶來了新機遇和對遊客的巨大吸引力,但當新鮮感消退後,轉而很快發生地域特色文化資源閒置、旅遊産能經濟停滯現象。例如:江南的浙江西塘、烏鎮等地根據當地鄉村産業特色,都建有反映其代表性産業文化的紐扣博物館、酒文化博物館、醬鴨博物館等,其展示的歷史藏品、文物遺迹等鄉村文化内容,大多只能隔着玻璃櫃觀看。這種展示方式讓遊客在走馬觀花式遊覽過程中,很難體驗和感悟到古老鄉村習俗和遠古曆史文化帶給他們震撼的深刻印象。久而久之,遊客常在一次遊覽後便不再産生重游欲望,加之收費性博物館經營現象更削弱了前往觀摩欲望。因此,對古鎮旅遊回憶也僅是“某地有個鄉村博物館和對其中部分藏品”等的淺薄印象。由於更多古鎮和鄉村相繼傚仿鄉村博物館的産業經營模式,以致“千村一面”現象成爲展示和弘揚鄉村文化的唯一手段,同時也給地域特色性鄉村遺産、遺産景觀和歷史文化得以永久傳承和延續形成了無形障礙。
同時由於江南地區國際化程度較高,受到外來文化價值觀的衝擊與居民生活方式的轉變,造成了文化景觀的失憶。由於我國百年前遭受了一段痛苦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使得國人對外來的西方文化既有切膚之痛又有崇尚之情;而在五四時期中的對傳統文化的批判和“文化大革命”,使得中華傳統文化被冲淡,經濟落後帶來的民族自卑心理和對現代化社會的渴望導致大規模的拆遷與除舊(豐興軍,2009)。“崇洋媚外”等對自身文化不自信的心理導致了特色文化的流失,歷史文脈被切斷。例如上海市爲構建特大型國際經濟中心城市的城鎮體系而提出的“一城九鎮”發展思路,在上海周邊的鄉村中,奉城鎮建成西班牙風格小城,松江鎮建成英國小鎮,浦江鎮融合了美國與意大利式建築,安亭鎮被確立爲德式風格。這種西方鄉村的盲目移植,打破了鄉村景觀的秩序與根源,是一種後殖民主義情勢下的後現代主義(戴曉玲、侯宇紅,2008)。區别於西方城鎮的 “宗教空間”影響,我國城鎮更多受到語言性空間影響,不同地域産生的方言文化區,形成了豐富的景觀。舍棄江南文化特徵,從而追求西方建築風格無疑是一種舍近求遠、丢失“鄉愁”的做法,這樣對鄉村景觀建設的“拿來主義”是鄉村歷史文脈的斷層。

1.2 鄉村文化與産業不兼容,不匹配

在鄉村振興背景下,美麗鄉村的建設使得鄉村景觀成爲吸引資金的工具。鄉村商業街、民宿、農家樂拔地而起,大部分鄉村爲了追逐短期的經濟效益和品牌宣傳,大量外來資本的引入導致鄉村失去了原有的味道,從而引發了鄉村振興可持續發展的一系列問題。
過度追求經濟發展導致鄉村景觀的商業化氣息加重。江南鄉村地區在鄉村振興背景下快速發展,許多新興社區、現代化農場拔地而起,部分地區由於過分追求經濟發展速度而缺少對地域文化的思考,導致鄉村建設雷同,對的城市風貌盲目模仿,導致鄉村缺乏文化辨識度;没有深入挖掘對城市遊客吸引力極强的當地民俗、民風及具有傳承歷史的老建築等人文景觀,大量同質化與現代化城市景觀設計涌入鄉村,讓遊客遊覽過程中體會不到鄉村歷史文化中特有的韵味。鄉村景觀在旅遊開發中爲了短期經濟繁榮和光鮮外表進行了過度改造,讓歷史時期鄉野習俗喪失了原有的生活、商業、社會模式,使許多“非遺”成了“仿遺”替代品。而越來越多村民積極投入追名逐利的資本運作之時,雖在短期可獲有利益,但長此以往會使該“遺産文化”逐漸失去傳承意義最終走向消亡,十分不利鄉村振興長久發展的夙願。
以鄉村旅遊爲主的鄉村經濟中,鄉村産業後勁不足。鄉村發展的産業模式單一,直接導致許多以提供農家樂和農産品出口爲主要經濟來源的鄉村旅遊吸引力下降。主要有以下幾種表現形式:一是供給模式單一化。造成不少靠第一産業經濟支撑的鄉村發展規模不大和一産與二、三産業融合程度低、層次淺、産業鏈條短;同時,文創、互聯網(物聯網)、多媒體等新型智能産業主體成長慢、創新能力差,和現有農村條件不具備開發新産品、新業態,新模式和新産業的能力,導致農業産品培育力度不够,産品類型、供給模式單一化。仍有不少鄉村旅遊地僅以出售一産農産品爲主要收入來源,未對原始農産品進行二産深加工,其産品附加值較低,造成一産與二産相脱離的産業運作模式;二是鄉村産品特色化不足。决策者往往未對鄉村自然、人文景觀進行深入調研,過於重視一産産業經濟效益的快速提高,導致開發産品特色不明顯。當前鄉村田園景區以滿足遊客物質需求爲主,對精神需求少有涉及;許多民俗文化村的特色並未得到有效開發與發掘,而是形式上套用其他成功的鄉村案例進行仿造打造,最後建成没特色的“四不像”村莊,遊客量門可羅雀;三是旅遊産業經營模式同質化嚴重。由於大多數傳統鄉村産業,未能將鄉村旅遊拓展到具有不同地域特色鄉村層面上的自然、人文景觀資源開發上,僅以“農家樂和民宿”單一的食與住爲主要消費經營模式,和失去鄉土本真性的高大上生態園及千篇一律的人造“古街”作爲鄉村游主要形式;致使大部分鄉村游變成了“村頭喫飯、棚裏吃果”的“喫飯游”,旅遊産業經營模式同質化十分嚴重,鄉村旅遊快速發展因此受限。

1.3 鄉村生態的失衡

快速現代化的農業對鄉村景觀産生了破壞。部分經濟發展和地理位置較好的村落,一味地追求城市化進程,將現代化農業生産放在重要位置,從而造成了對鄉村資源不合理的開發利用。目前我國農村人均佔有農村資源一直處於偏低水平,在耕地、水資源、森林等重要領域呈現出下降勢態。以江蘇省爲例,2000年全省農村農作物總播種面積爲7944.87千公頃,到2018年降到了7520.23千公頃,同比减少了5.3%。土地開發强度由2000年的14.9%上昇到2014年的20.9%,從人均耕地來看,省人均耕地面積僅爲0.86畝(江蘇省家統計局,2019),已經接近聯合國糧農組織規定的人均0.8畝的警戒綫。隨着先進的機械化生産取代了傳統的農耕手法,化肥、農藥、農用薄膜、大棚、除草劑等使用,破壞了傳統農業原有的生態系統,嚴重污染了鄉村環境。
隨意建設和開墾帶來了鄉村呈現臟、亂、雜等問題,使得鄉村生態景觀中的生物栖息地和多樣性遭到破壞。村間隨處可見的雜物和垃圾無人清掃,動物糞便隨處可見,渠、河、溝遍佈緑藻和垃圾,使鄉土氣息流失,甚至對一些歷史遺迹、名木植物、珍貴動物等資源造成了不可恢復的破壞,形成了較差的村容村貌。隨着鄉村旅遊者的大量涌入,旅遊服務設施無度的擴張,大量的廢水、烟塵、廢氣排入景區,給鄉村旅遊景區帶來不同程度的生態破壞。例如武陵源擁有“三千奇峰,八百秀水”而聞名,在1992年入選世界遺産名録。但是在短短的5年内,景區建成400家餐飲酒店,僅銅鑼塔一帶就容納了一座大規模的“賓館城”,每年排入“世界最美的大峽谷”——金鞭溪的污水達到1.5×104噸(鄧謀優,2017)。這些污水同地表逕流一起滲入地下,造成水質污染,生態環境受損,爲當地居民健康帶來威脅。爲此,世界遺産委員會要求武陵源限期整改,僅大規模拆遷費用就高達3.45億元,教訓深刻。這樣的生態環境問題在江南地區也廣泛存在,尤其是環境容量超載、生態成本透支,改善效果並不明顯,稍有放鬆,很快就會反彈。
對鄉村生態的錯誤理解造成了鄉村生態建設理念的錯位。近年來“生態城市”、“可持續發展”、“緑色設計”等一系列生態理念促使人們開始站在科學的角度重新審視環境藝術,生態主義成爲景觀設計的基本前提之一(周武忠、翁有志)。“玉不琢不成器”的江南傳統造園思想在從業人員中根深蒂固,過於追求美化必然會造成原生態景觀的削弱。一些鄉村景觀設計片面追求遊客高端體驗項目,打造與當地鄉村産業發展融合不匹配的生態景觀,許多鄉村設計引入洋品種,挖真山建假山,將鄉村的自然水系填去,建設硬質鋪裝和花艸。一些鄉村民宿和農家樂開發商引入與當地風格不搭的植物種類和造景手法,引入生命週期短的樹種,形象突兀,造成了資源和金錢的浪費。一些摒棄了具有鄉土農村氣息的種菜緑化、種樹緑化造景手法,采用草皮、灌木修剪等“高大上”的城市園藝手法,造成後期鄉村景觀維護成本高,脱離鄉村實際發展的形式主義桎梏,這些行爲完全違背了真正意義上的生態理念。

2 新時期發展背景下江南鄉村發展的機遇與挑戰

2.1 長三角一體化帶來的發展契機

長三角一體化一直是我國踐行的重要區域發展戰略。2016年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並通過了《長三角尺城市群發展規劃》,2018年1月長三角區域合作辦公室成立,2018年6月《長三角地區一體化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編制完成,2018年11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宣佈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戰略,並上昇爲國家戰略,同“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粤港澳大灣區建設相互配合,完善中國改革開放空間布局。在2019年12月1日國務院印發了《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是指導長三角地區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一體化發展的綱領性文件,是制定相關規劃和政策的依據。規劃期至2025年,展望到2035年。
江南文脈是長三角地區發展的靈魂與根基。2019年10月的第二届江南文脈論壇中,作爲中華文化的重要染色體,江南文脈爲全球化提供智慧資源。著名哲學家、維也納大學特聘教授格奥爾格·斯坦格(Georg Stenger)認爲江南文化是探究中國文化中人的自由、人的解放等問題,是中國文化中的精華;張俊森認爲,原因在於江南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同根同源又相异相别,重視競争、創新、風險、契約等基本商業發展要素;鄉村景觀的建設是長三角一體化的第一步,也是始終貫徹一體化發展的重要一步。長三角一體化示範區的建設是强調鄉村産業、文化、生態綜合發展,尤其是提昇鄉村發展品質,建設美麗鄉村。改造鄉村,保障農民“安居”的基本訴求,讓景觀與産業産生良性互動,讓農民真正的“樂業”。
由此可見,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新局面正在形成,並成爲國家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在新時期中,長三角一體化扣緊了全國發展强勁活躍增長極、高質量發展樣板區、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引領區、區域一體化發展示範區、改革開放新高地的戰略定位。並提出長三角一體化需要創新的方式方法,要圍遶重點領域和重點區域進行突破,以點帶面加快一體化進程。繼續發掘江南文脈的變遷和延伸,令其在當代長三角地區發展獨樹一幟的重要基礎,更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延續。江蘇省蘇州市吴中區、上海市青浦區和浙江省嘉善縣是長三角一體化的相鄰區域,也是江南文化的重要發源地之一。

2.2 國家新發展理念的實施

創新、協調、緑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是我國“十三五”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的發展思路、發展方向和發展着力點。創新發展注重的是解决發展動力問題,協調發展注重的是解决發展不平衡問題,尤其是城鄉發展不平衡的矛盾日益突出;緑色發展注重的是解决人與自然和諧問題,在鄉村是最好的建設實驗點;開放發展注重的是解决發展内外聯動問題;鄉村社會産業的内外循環也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基礎;共享發展注重的是解决社會公平正義問題。我國經濟發展的“蛋糕”不斷做大,但分配不公問題比較突出,收入差距、城鄉區域公共服務水平差距較大。在共享改革發展成果上,無論是實際情况還是制度設計,都還有不完善的地方。
在新發展理念指導下,鄉村建設應該從以下幾個入手,與國家發展戰略産生良性互動。打造鄉村景觀建設,構建三生和諧的鄉村空間。以新鄉村主義和地域振興爲指導思想,打造新鄉村主義實踐示範區,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無論是鄉村文化還是鄉村産業的發展,都離不開“鄉村性”的原則,鄉村只有打造的像鄉村,才有區别於城市發展的與衆不同,並具有吸引人們前往遊覽體驗的基礎。新鄉村主義所强調的“鄉村性”是鄉村文化和産業得以發展的基礎,保持鄉村性的關鍵在於小規模經營、社區參與、本地人所有、文化與環境可持續,也就是農業、農村、農民的“原真性”。鄉村産業的核心吸引物就是農村、農業和鄉村文化,傳統節慶活動、民俗活動、文藝活動、民間手工藝品等是鄉村寶貴的財富,是鄉愁、鄉風、鄉韵重要的體現形式。在此基礎上開展的鄉村創意農業、鄉村旅遊業才能吸引城市人群,成爲産能經濟有效轉化的載體。

2.3 緑色新政與緑色經濟計劃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於2008年10月推出了全球“緑色新政”概念,旨在促進世界各地向緑色經濟模式轉變,於2009年3月發表了《全球緑色新政政策綱要》,旨在開創具備可持續發展前景的新經濟發展模式,其建議將全世界國内生産總值的1%投入至建築、可再生能源、生態基礎設施、可持續運輸和可持續農業等五個主要領域,推動世界經濟向緑色經濟發展。2018年7月6日,“森林城市緑色共享”專題會發佈了《全國森林城市發展規劃(2018—2025年)》,提出至2025年,我國將建成300個國家森林城市,提出6項森林城市建設重點内容,包括擴展緑色空間、完善生態網絡、提昇森林質量、强化生態服務、傳播生態文化、保護資源安全,聚焦生態建設和緑色發展,倡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由此可見,“創新、緑色”是目前我國發展的主旋律,推動緑色發展,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向緑色發展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共生的現代化發展是大勢所趨。鄉村景觀作爲體現人與自然的基本載體,在緑色設計、生態設計、創新設計中發揮空間較大,是我國實行緑色新政的重要基礎,是我國大國崛起重要的軟實力。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和緑色發展已經進入攻堅期,歐盟緑色新政推動緑色低碳轉型的系統方案和典型做法,爲我國加快推進經濟社會緑色低碳轉型,提供了有益借鑒。在如此良機下,應該因地制宜的推行全球緑色新政,倡導江南地區的緑色經濟發展,確立生態倫理概念,探索江南鄉村緑色發展的新路徑。

3 新鄉村主義指導下的江南鄉村景觀發展戰略與建議

江南鄉村文化與産業面臨問題的核心就是失去了“鄉村性”。無論是農業的提檔昇級,工業的資本介入,還是鄉村旅遊業的蓬勃發展,都應該秉持新鄉村主義的原則(周武忠,2008),適度開發鄉村,將土地還給農民,將鄉愁還原於農村、將發展和創新根植於農業,讓農民重新成爲鄉村振興的發起者、扮演者和執行者。

3.1 鄉村發展要以農業爲基礎,樹立鄉村“原真性”

鄉村産業的發展前提要建立在農業的基礎上。既是從休閒農業、鄉村景觀、鄉村旅遊等全方位秉持“鄉村性”的原則。休閒農業的前提是生態農業,鄉村是目前唯一能够提供安全食品來源的産地,這點是城市生産無法替代的。首先管理者應該要在保護原有生態環境的基礎上進行合理的國土資源開發利用,堅守農業耕地紅綫;加强與城市信息交互,加大對農民素質、知識、技術的輸入,將我國對農業研究生産的高效技術在農村轉化爲成果,提高鄉村安全食品高效率的輸出。
江南鄉村景觀應該在當地農業的基礎上適當進行藝術性設計。鄉村景觀建設需要保持鄉村原真性,而不是一味引入城市設計的手法,做到景觀形態有差异,景觀功能無差距。鄉村景觀的打造要結合當地的文化習俗、地理現狀、經濟條件等實際因素打造,避免大拆大建和盲目引入高端植物。大部分吴江的鄉村中的農作物以水稻、油菜花、果樹、緑色蔬菜爲主,可以圍遶此類農業景觀進行村中果樹點染、路旁裝飾點綴、農田藝術點亮的“三點”設計:選用果樹也可以根據果樹的開花結果週期,花果的顔色進行搭配,并且與鄉村的灌木,蔬菜的顔色相互結合,構建出屬於鄉村獨有的色彩;在道路邊可以設置一些農業爲題材的裝置藝術,並與稻田、菜園結合在一起,形成可以體現鄉村農民勞作的景觀形式;將農田景觀、花田景觀、果園景觀設置成鄉村公園,引入適合當地種植的作物、花卉等,讓田園風光呈現出不同的色彩和圖案。
鄉村旅遊的前提是體驗農村,發展鄉村旅遊要因地制宜,宜旅則旅,不可生搬硬套其他旅遊型鄉村的打造模式。首先考慮的是鄉村宜農、宜居、宜業,最後考慮的是宜游。一方面,鄉村是給農民居住的場所,而不是旅遊景區,地方政府首先考慮的是如何改善農民的居住體驗,而不是翻修外墻,打造景觀,做表面文章。另一方面,保護好鄉村的風土、風物、風俗、風景。“酒香不怕巷子深”,原汁原味的鄉村面貌自然會有城市遊客光顧,切不可爲打造鄉村旅遊而脱離農民,盲目改造農村,淡化農業。

3.2 鄉村發展要以文化爲營養,創建鄉村“地格性”

我國的文化起源於鄉村,根植於鄉村,也要在鄉村繼承和發揚。要從物質和精神兩個層面做起。從物質層面,要鼓勵農民開展農業和鄉村建設活動,增强村民對文化的自信,認識到鄉村的美好,提高村民的富足感。例如讓村民參與到鄉村史建設,將鄉村的大事記、鄉村的鄉賢名人、好人好事等進行編輯整理,對一些歷史底藴深厚的遺址、景點、民居建築和文化産業等歷史文化財富,融入到景觀設計中,對具有一定歷史的建築進行修復,體現農村特點,保留鄉村風貌,發展有歷史記憶的美麗鄉村。
從鄉村物質景觀方面,要從鄉村建築入手,讓江南鄉村建築勿忘初心,魂歸故里。打造江南風情的民居肌理設計,鄉村布局應該繼承傳統江南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和風水學理念,遵循藏風得水的原則。由於江南鄉村建築多以矮房居多,並没有城市中居住區高層住宅的日照要求,所以在鄉村建築中,應該適度追求坐北朝南,門前有水流,背後有靠山的布局形式,並不一定要追求絶對意義上的齊整。對於形成一定聚落形式的鄉村來説,景觀設計應該滿足居民開門見緑、開窗見田、開墾見趣的需求:開門見緑是傳統風水學中的造景手法,可在建築與建築間隔之間種植竹類、常緑喬木等植物。法國鄉村中有許多在建築間布置花艸的案例,其中科馬爾小鎮是典型案例。每家每户在窗臺、道路中自發的種植鮮花,讓整個小鎮散發出迷人的魅力,極大的提昇了當地的生態環境和人文氣息。可以借鑒法國鄉村的經驗,在建築與建築之間放置本土景觀植物、公共藝術小品等,搭配道路硬質鋪地,可以滿足村民間相互串門的需求;開窗見田追求的是農作景觀與農民生活習慣的和諧關係。農田不宜距離住宅過遠,這是自河姆渡時期先民們畜牧、種植所流傳下來的習慣。隨着目前農業高度現代化,但是大部分江南鄉村保留了門前種菜、瓜果等習慣,這也是鄉村景觀區别於城市景觀的重要因素。景觀設計在布局上可以在民居内外設置小部分種植用地,滿足年長村民種植的習慣和需求;開墾見趣是鄉村農業景觀的藝術性設計。可以結合當地文化名人、歷史故事、民間傳説打造有趣的農耕景觀。可以利用水網、鄉間小路、農田輪廓等肌理形成農田畫。
從鄉村人文景觀方面,要在追根尋源中來弘揚傳統美德與鄉村景色。鼓勵城市人來學習鄉村文化,體驗鄉村生活。讓農村充滿有趣的鄉風民俗、村規民約、傳統禮儀和鄰里和睦的氛圍。可以利用網絡直播、綫上帶貨等網絡營銷手段,從瞭解鄉村産品和企業爲出發點,讓城市人深刻瞭解鄉村,融入鄉村,體驗鄉村。在鄉村建立起良好的作風,從而形成鄉村振興的文化生産力。

3.3 鄉村發展要以市場爲導向,打造鄉村“内循環”

鄉村發展要以鄉村社會的市場爲導向,主要在幫扶本地企業和按需按能融資。生態農業的構建離不開鄉村企業的合理組織與運作(劉剛、羅千峰、張利庠,2008),鄉村旅遊所營造的創業環境有助於提高原住民和外來移民識别商業的機會,從而增加鄉村創業率,提高鄉村中小企業的生存環境(吴冰、賈榕榕、盧歡、馬瑛,2020)。由此可見,精準定位市場,努力培育鄉村中小企業是鄉村發展的未來趨勢。
一方面,要全面發揮本地中小企業的市場導向作用,並對其進行保護培育。鞏固更多的鄉村本土品牌,樹立本土企業的價值主張、價值創造和價值共享:1價值主張,在目前城市食品安全問題令人擔憂的背景下,農村食品的“緑色”屬性成爲了關注的焦點,可以强調屬於農村食品零污染、高營養、無公害、無轉基因等食品的鄉村屬性。在生態農業的基礎上,面向城市市場,實現“農田到餐桌”的價值主張;2價值創造,在鄉村企業價值主張的前提下,推進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圍遶鄉村農業的特産、特色、特品,樹立鄉村企業産業鏈,讓農業有延展、農民有活干、農村有氛圍;3價值共享,鄉村猶如樹根,城市猶如樹干。鄉村産業應該互通有無,而不是閉門造車,鄉村企業應該從横向和縱向角度拓展業務,聯合周邊鄉村進行一體化發展。由於市場用户爲當地村民和遊客,企業應聯合擴大産業鏈範圍,增加企業的創造能力和規模效應。適度引入部分核心企業,利用核心企業在技術、資源、管理方面的優勢調動鄉村其他企業的參與積極性,實現資源的集約利用和統一調配,打破資源禀賦的約束。
另一方面,鄉村建設不要成爲資本的奴隸,合理看待鄉村旅遊市場,按需按能融資發展,進行鄉村的“微更新”和“慢更新”。可以根據鄉村旅遊市場的需求度,適度發展民宿和農家樂,借鑒鄉村集體承包制度,發展屬於鄉村自身的管理、運營團隊,按照需求分期開發鄉村。外來資本投資應該“授人魚不如授人以漁”,發揮地方管理者的主觀引領作用,以入股、諮詢等形式幫扶鄉村管理團隊,讓外來資本爲鄉村服務,而不是榨取鄉村的剩餘價值。

3.4 鄉村發展要以緑色爲基礎,打造鄉村“可持續性”

鄉城統籌,要把鄉村發展爲主要目標,並不一定以城市爲模板。在生態景觀方面要堅持保護鄉村的生態環境,主要從以下方面開展:
保護地域性獨有特色的“生態自然景觀”。鄉村景觀最重要是體現該地區獨有地域特色,讓遊客感受其强烈的辨識度,避免看到似曾相識的旅遊内容和景觀。而鄉村地域特性本質就是對鄉村自然屬性的認同,也是當地村民對自身居住環境的歸屬感的依據(楊麗君,2014)。所以對本鄉村的自然地貌、水體、海岸(海洋)、氣候、生物等方面特有的自然旅遊資源,要進行優化整合和合理開發與規劃,尤其在規劃設計中應尊重當地生態環境的自然性和適度改造及地域性强的自然資源給予全面保護。如英國政府爲保護具有悠久歷史的名勝古迹龢民俗傳統資源,要求所有古建築一律按復原標準盡量維持原貌進行建造修復,甚至對鄉村噪音、氣味、色彩都保持原樣,並及時開放供遊客緬懷歷史,追憶文化。
所以江南鄉村景觀塑造應盡量以代表當地地域性、地帶性的農業生産作物爲主,選擇適宜當地生長花期的農産品,將農村房屋、道路、小巷與自然植物、水體、動物連接在一起。例如:絲瓜,黄瓜,百合等藤蔓類植物,結合花架形成特有的農業生産景觀。
傳承農業文化的“人文生産景觀”。農業文化是描繪鄉村空間與城市類型的重要概念,對於識别、優化城鄉空間具有重要的作用(宋培娟,2018)。鄉村人文生産景觀更能够體現該地鄉村日常風俗習慣、生産活動、生活形態、變遷史、民俗及歷史文化等的沉積過程,所以通過認識、分析和理解鄉村,給出科學性與指導性强的具體改造與設計方案。英國鄉村對古城堡的人文元素挖掘做到了極致,例如利兹城堡是英國皇室的鄉間别墅,由於歷届國王都將此堡送給皇后,所以卧室旁的浴室至今保留着中世紀末期傳統木盆,白色紗簾隔斷了空氣中氤氲的水汽。中央露天庭院有着汩汩涌動的池水給這裏增添生機。而豪華的宴客廳、華麗的書房也處處彰顯着皇室的高貴。
挖掘自然與人文多元化的“創新生活景觀”。創新性是新時代鄉村景觀建設中最需要關注的重點。在規劃設計中要將鄉村特有的要素作爲突破口,進行農業元素、農民生活習俗、農村空間環境三部分的全面創新(李永昌,2017)。首先在農業元素中,除村落、道路、河流、農田等實體自然景觀要素之外,許多非物質形態的内容也不容忽視,不同表現形態的農業元素可細分爲:物質化農業元素和藝術化農業元素。在物質化農業元素中,許多廢棄農作物器具可重新加工成農村特有的景觀小品,而藝術化的農業元素例如丘陵梯田、河灘月色、麥田怪圈等大地藝術表現,加入精良設計修復後,在鄉村景觀中更會放大這些原有自然元素的特色,使其成爲鄉村旅遊發展的新地標。其次農民生活習俗的創新主要指當地民風民俗、民間典故等融入到景觀設計的元素中,增加極具感染力與表現力的當地農民生活寫照(張羽清、周武忠,2019)。其表形式可爲雕塑作品、景觀建築、剪影作品、壁畫、建築構件、景觀小品等不同形式。最後對鄉村空間環境創新是最貼切鄉村景觀模式的。對農村公共環境的景觀設計應該因地制宜地反應村民生活環境。例如籬笆、矮墻、稻田、鄉間小路等。在農業田中搭建觀景臺,林蔭小道的花架設計,農家院子中的矮墻等。

4. 結語

江南文化與鄉村景觀作爲人文學科、設計學科的重要研究領域,在我國進入新時期發展階段中有着部分問題和面臨極佳的發展機遇。在長三角一體化、國家新發展理念的實施和聯合國緑色新政等政策引導下,打造具有江南特色的鄉村景觀,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首先,鄉村發展以農業爲基礎,樹立鄉村“原真性”,在當地農業的基礎上適當進行藝術性設計,開展以體驗鄉村農業、生活、生態爲主的鄉村旅遊;第二,鄉村景觀要以文化爲營養,創建鄉村“地格性”,從鄉村物質景觀和文化景觀兩個方面入手,形成鄉村振興的文化生産力;第三,鄉村發展要以市場爲導向,重點發展鄉村中小企業,打造鄉村産業的“内循環”;第四,鄉村發展要以緑色爲基礎,打造鄉村“可持續發展”,保護地域性獨有特色的“生態自然景觀”和挖掘自然與人文多元化的“創新生活景觀”。
我國鄉村振興起步不久,各地鄉村建設正在從排浪式建設轉向精細化設計的提檔昇級過程中。尤其在江南區域,研究和挖掘江南特色文化,構建精緻的江南美麗鄉村,讓鄉村成爲促進鄉村經濟發展和文化提昇的重要手段,是未來鄉村發展的大勢所趨,也爲我國其他鄉村提供一定的借鑒意義。

参考文献

[1]
李書有. 1990: 《論江南文化》,《江蘇社會科學》第4期.
[2]
景遐東. 2005: 《江南文化與唐代文學研究》, 北京: 人民文學出版社.
[3]
劉士林. 2005: 《西洲在何處——江南文化的詩性叙事》, 北京: 東方出版社.
[4]
費孝通. 2001: 《江村經濟》, 北京: 商務印書館.
[5]
Jared D. Collapse, 2005, How societies choose to fail or succeed, New York: Viking Penguin.
[6]
Satter C O, 2007, The morphology of landscape, Foundation Papers in Landscape Ecology.
[7]
趙旭東、 孫笑非. 2017: 《中國鄉村文化的再生産——基於一種文化轉型觀念的再思考》,《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7期.
[8]
劉邵遠. 2019: 《重新認知鄉村遺産》,《中國文物報》第6期.
[9]
豐興軍. 2009: 《城市建築與景觀設計在現代化境遇中的文化識别》,《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第2期.
[10]
戴曉玲、 侯宇紅. 2008: 《再談“一城九鎮”》,《規劃師》第3期.
[11]
江蘇省家統計局, 2019: 《江蘇統計年鑒》,《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
[12]
鄧謀優, 2017: 《我國鄉村旅遊生態環境問題及其治理對策思考》,《農業經濟》第4期.
[13]
周武忠、 翁有志. 2010: 《現代景觀設計藝術問題與對策》,《南京社會科學》第5期.
[14]
周武忠, 2008: 《新鄉村主義論》,《南京社會科學》第7期.
[15]
劉剛、 羅千峰、 張利庠. 2008: 《畜牧業改革開放40週年:成就、挑戰與對策》,《中國農村經濟》第12期.
[16]
吴冰、 賈榕榕、 盧歡、 馬瑛. 2020: 《鄉村旅遊小企業創業環境、創業學習與機會識别——以袁家村爲例》,《陝西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第1期.
[17]
楊麗君. 2014: 《英國鄉村旅遊發展的原因、特徵及啓示》,《世界農業》第7期.
[18]
宋培娟. 2018: 《地域性文化在景觀設計中的應用》,《現代園藝》第12期.
[19]
李永昌. 2017: 《環境藝術介入農村空間》,《東方文化與設計哲學——第二届東方設計論壇論文集. 上海: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20]
張羽清、 周武忠. 2019: 《論鄉村景觀對鄉村振興的促進作用》,《裝飾》第4期.

基金

農業農村部軟科學委員會2018年度招標課題“鄉村文化多樣性與創意農業推進政策研究”成果之一(2018042)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藝術學項目“文化景觀遺産的‘文化DNA’提取及其景觀藝術表達方法研究”(15BG083)
PDF(1709 KB)

794

Accesses

0

Citation

Detail

段落导航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