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 2025-06-28出版    2025年, 第5卷, 第2期
      

  • 全选
    |
    特稿
  • 張瑋玲, 陳志賢
    2025, 5(2): 1-13.
    摘要 ( ) Rich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介紹了上海交通大學創新設計中心主任周武忠教授在鄉村振興設計領域的卓越貢獻。周武忠教授以其深厚的學術背景和豐富的實踐經驗,推動了鄉村設計的理論創新與實踐探索。他通過《新鄉村主義》專著的出版、《鄉村設計定山宣言》和《鄉村設計上海共識》的發表、國際鄉村設計師俱樂部的建立,以及多個鄉村設計項目的成功實施,不僅提升了鄉村設計的社會認知度,還為鄉村振興提供了系統性的解決方案。周武忠教授的“新鄉村主義”理論,強調“生產、生活、生態三生和諧”,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參考。他的實踐案例,如安吉龍王山自然生態旅遊區規劃、金大田村的環境整治等,展示了鄉村設計在實際應用中的巨大潛力。

  • 汪媛媛
    2025, 5(2): 14-21.
    摘要 ( ) Rich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數字技術與文旅融合的背景下,本文聚焦沉浸式演藝的場景生成與體驗設計。沉浸式演藝作為戲劇、科技與空間設計融合體的本質,以互動性、沉浸感、創新性重構觀演關係,構建物理、虛擬、文化空間三位一體的場景生成模型。體驗設計以“人”為核心,通過互動與數字化手段強化參與,融合數字技術與藝術場景優化“物”的設計,借助情感互動與數字化傳播完善體驗體系,並指出行業面臨技術迭代、標準缺失、需求多變等挑戰。同時,文章以無錫作為地域實踐範例,為沉浸式演藝的技術創新、文化傳承與產業發展提供理論與實踐支持。

  • 周之澄, 馮之煜
    2025, 5(2): 22-34.
    摘要 ( ) Rich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2024年9月28日,以“城鄉融合與美麗鄉村設計”為主題的第十屆東方設計論壇在2024世界設計之都大會(WDCC2024)金山分會場隆重舉行。此次論壇由多家單位聯合承辦,得到了政府和學術機構的大力支持。論壇彙聚了來自國內外的專家學者、高校師生和設計領域的企業代表,共同探討城鄉融合與美麗鄉村設計的最新進展。開幕式上,金山區政協主席劉豫峰致辭,強調設計在城鄉融合和鄉村振興中的重要作用。隨後,國際設計科學學會(美國)上海代表處首席代表周之澄博士發佈了《鄉村設計上海共識》,並揭牌成立了國際鄉村設計師俱樂部。主題論壇和學術對話會分別由多位知名教授和專家主持,探討了城鄉融合的多維度實踐和鄉村設計的創新路徑。此次論壇不僅為設計與鄉村振興提供了理論支持和實踐指導,還展示了上海在全球設計合作與創新中的引領地位。

  • 陳志賢, 周之澄
    2025, 5(2): 35-43.
    摘要 ( ) Rich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2024年11月23日下午,2024農耕文化傳承保護工程研討會在全國農業展覽館52號樓第一會議室舉行。會議由農業農村部農村社會事業促進司指導,上海交通大學主辦,多家單位協辦。來自政府部門、學術界、企業界的專家和代表參加了此次研討會。會議圍繞“鄉村美學與鄉村記憶”主題,探討了農耕文化傳承保護的重要性和具體路徑。與會者分享了各自的研究成果和實踐經驗,強調了鄉村美學在鄉村振興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多項具體措施,旨在推動農耕文化的保護與創新,助力鄉村全面振興。

  • 東方文化
  • 周武忠
    2025, 5(2): 44-56.
    摘要 ( ) Rich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立足于全球化與文明互鑒的時代背景,針對全球化進程中文明交流失衡、精神層面隔閡加劇等問題,提出並系統闡釋了“文化通道論”。首先,通過批判性反思人類學傳播論學派的局限,借鑒植物生理學中H?質子泵機制,結合佛教中國化、肯德基中國化、中西園林互鑒等案例,驗證了文化通道論的核心假設,即“文化通道”作為文化元素跨文明流動的載體系統,通過“選擇—轉化—整合”機制推動文明融合創新,並梳理了該理論的早期建構歷程。其次,明確了文化通道的核心概念、“器物—制度—精神”三層結構,劃分出被動性與主動性兩類文化通道,深入剖析了“選擇—轉化—整合”的動態運行機制,奠定了理論基石。接著,追溯文化通道從古代以物質載體為核心的區域性通道(如陸上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東亞漢字文化圈),到近代以工業技術為核心的全球性通道(如殖民貿易通道、傳教士文化通道、留學生文化通道)的歷史演進軌跡。然後,聚焦當代,分析了全球化與數字化背景下數字文化通道、“一帶一路”文化通道、非遺文化通道三類新形態的特徵與價值。最後,闡述了文化通道論在理論(構建文明交流系統性框架)、實踐(提供文明交流可操作路徑)、全球(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文化支撐)三個層面的時代價值,並指出未來文化通道建設需以科技賦能、平等包容、人類共同價值為核心方向,以實現人類文明永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