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24-12-28出版    2024年, 第4卷, 第4期
      

  • 全选
    |
  • 李洋藝
    2024, 4(4): 1-6.
    摘要 ( ) Rich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鄉土設計為切入點,以山東省日照市東港區濤雒鎮下元一村和山東省萊州市沙河鎮鄉村民藝為例,從城鎮化進程中的鄉土設計問題、鄉土文化是鄉村振興設計的關鍵因素、實施鄉村文化振興戰略的幾點建議等層面,探索助力“鄉村文化振興”的設計之路。

  • 梁寶鳳, 劉偉, 鄭春銀
    2024, 4(4): 7-14.
    摘要 ( ) Rich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鄉村公共空間一直以來都是維繫鄉村居民與鄉村關係的紐帶,也是傳承鄉土文化的重要載體。本研究通過實地調查、訪談,考察涼山州四季吉村的社會記憶要素,發現該地區的公共空間在功能性和文化表達方面存在較大的不足。基於此,本文以四季吉村為研究對象,通過傳統建築形式的復原和創新,強調建築記憶歷史與現代的融合。通過採用當地材料,將景觀引入庭院以及不破壞場地原有的生態環境,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通過文化符號的再現和應用,強調突然紋樣記憶的傳承和認同。研究結果表明,基於社會記憶理論的設計有效改善鄉村公共空間的功能和美觀,促進社會記憶的延續,增強了村民對公共空間的情感聯繫, 對助力鄉村振興和文化傳承具有重要的意義。

  • 林柯霏, 程雪松, 周予希
    2024, 4(4): 15-25.
    摘要 ( ) Rich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城市發展中,社會空間分異現象是全球化和政治經濟轉型背景下的突出問題。以城市和鄉村這兩個人類生產與生活的典型聚落為代表,具體表現在城鄉之間各類資源要素的分佈不均衡上。基於此,本文關注於社會問題的空間化轉向,聚焦於大都市的“新城”這個城鄉過渡帶上,探索新城建設的“生態轉向”和“人文轉向”,圍繞空間正義的生態價值訴求上、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上和生態文明建設三個領域的實踐上,為上海五大新城建設和城鄉融合發展策略做出探討。

  • 卢泽琪, 刘晓东
    2024, 4(4): 26-38.
    摘要 ( ) Rich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探索中国传统村落祠堂空间更新设计路径和方法,促进祠堂相关设计方法及理论的完善。首先,通过文献研究、用户访谈、实地观察等方法对使用者的需求进行归类;其次,运用Kano模型结合ERG对各项需求类别进行属性划分;然后,得出使用者对前岙村祠堂空间使用需求的优先序;最后,结合Better-Worse系数明确各需求优先级,以此作为传统村落祠堂更新设计的方向和依据。得出2项必备型需求、15项期望型需求及各项需求的优先等级,指出了祠堂更新设计的方向和思路。从使用者需求角度出发,运用KANO模型有效地分析集体记忆下的传统村落祠堂使用者的需求类型及优先级,为同类传统建筑更新设计提供科学合理的新思路,有利于完善和丰富现有祠堂的设计理论。

  • 陸勇峰
    2024, 4(4): 39-44.
    摘要 ( ) Rich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習近平總書記在清華大學考察時指出,要發揮美術在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把更多美術元素、藝術元素應用到城鄉規劃建設中,增強城鄉審美韻味、文化品位,把美術成果更好服務於人民群眾的高品質生活需求。鄉村振興既要塑形,更要鑄魂,開展鄉村美育工作,也是實現鄉村文化治理、促進鄉村振興的手段與方式。近年來,在上海崇明建設鎮富安鄉村振興示範村建設過程中,依託富安鄉村美術館的創建,鎮政府、村委會聯合公益組織等社會力量開展了“鄉村美育”項目的實踐探索,展現了鄉村美育賦能鄉村振興的可行路徑。本文以建設鎮富安鄉村美術館為對象,分析總結其“鄉村美育”項目的發展歷程、現狀概況、實施成效和麵臨問題,旨在進一步發現問題、提出對策,為鄉村美育更好賦能鄉村振興探尋更多的方法路徑,推動鄉村美育在建設鎮更大範圍、更深層次的推廣實施,助力上海鄉村文化振興。

  • 孫為康, 張昆, 張羽清
    2024, 4(4): 45-55.
    摘要 ( ) Rich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構建“宜居宜業的和美鄉村”,鄉村景觀的精心打造成為了推動鄉村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杠杆。在此進程中,文化不僅是景觀建設的靈魂核心,美育則扮演著傳承鄉村傳統文化精髓的重要角色。和美鄉村的美學構建,是一場深刻的歷史與現實交織、理論與實踐並進的探索,它巧妙融合國家宏觀戰略與地方具體實踐,共同繪就和美鄉村的宏偉藍圖。本文深入剖析了美育在和美鄉村建設中的不可或缺性、迫切需求及其鮮明的時代特徵。美育的融入不僅關乎鄉村面貌的美化,更是對鄉村文化根脈的深情回望與未來展望。在美育與鄉村景觀的深度融合中,力求展現“人善”的和諧之美與“本真”的自然之韻,引導公眾形成積極向上的審美觀念,進而催生“美學經濟”的嶄新業態。並創新性地提出了構建“美欲需求”、“美的意境”及“美學經濟”三大維度的策略框架,讓鄉村景觀不僅提升了美學價值和文化內涵,推動了中華傳統文化的活態傳承,為打造和美鄉村貢獻設計力量。

  • 塗平榮, 龔在鳴
    2024, 4(4): 56-62.
    摘要 ( ) Rich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完善農村殘疾人托養服務體系,是提升政府服務能力與社會關愛、提高殘疾人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增強殘疾人社會參與能力、解決農村托養服務中心現實困境等多重需要;目前雖已取得“托養服務方式的多樣化和精准化基本實現、托養服務項目的全面性和實效性有效提升、農村殘疾人生活質量不斷提升”等主要成效;但仍面臨“托養服務設施不完善、人員短缺且專業素質不高、資金不足且分配不合理、服務質量不高”等困境;成因在於“相關政策支持不足、供需矛盾突出、工作人員素質不高、社會參與度低”,應通過“強化相關政策的制定、執行與監督,完善相關服務設施,提升相關人員素質,擴大社會參與主體,加強相關科技研發與運用”等策略加以應對。

  • 王涵昱, 劉曉東, 唐浣塵
    2024, 4(4): 63-71.
    摘要 ( ) Rich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是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新階段的迫切需要。以浙江省建德市之江村為例,以空間重塑作為鄉村振興的新視角,在挖掘之江村自然稟賦和當地稻米農耕文化內涵的基礎上,將心流理論與共享空間設計相融合打造休閒旅遊文化空間。採用Kano模型對遊客需求進行調研並厘清重點設計要素,針對之江村空間設計面臨的挑戰,以心流理論為支撐提出共享空間設計策略,通過空間設計實踐激發遊客的心流體驗,增強空間粘性,賦能鄉村文旅發展,帶動鄉村內生成長,為美麗鄉村建設拓展新思路。

  • 王珏
    2024, 4(4): 72-77.
    摘要 ( ) Rich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 楊智榮
    2024, 4(4): 78-89.
    摘要 ( ) Rich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鄉村景觀與詩人此在精神所凝練的古詩詞,是江南水鄉人居環境的美學符號。隨著長三角超大城市群一體化、現代化的建設,江南水鄉聚落所具有的詩情畫意正在逐步消散。本研究從中國古代環境美學的思想體系出發,分析江南古詩詞中的鄉村“自然性”與“人工性”的審美特徵。並通過文本挖掘技術的量化手段對江南水鄉“環境-人居”意象元素進行解析。山林、江水、日月、花木等環境要素,與村落、田園等人居要素構成了江南水鄉“楊柳-堤岸、翠竹-茅屋、綠水-人家、青山-村落、湖泊-樓臺、江畔-船舟、稻粱-農田、山林-田園”八類“環境-人居”圖景。最後,在此基礎上提出江南水鄉山水畫卷、花木場景、田園意趣的詩境營建路徑,為江村景觀形象的保護與詩意棲居的場景營造提供了指引。

  • 張念偉
    2024, 4(4): 90-96.
    摘要 ( ) Rich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傳統村落是我國農耕文明的重要產物,歷史價值極其重要。其鄉村文化景觀的保護在建設美麗中國、實施鄉村振興、傳承傳統文化等方面,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本文以藝術介入這一村落振興的常用手段,在場景理論的視閾引導下,結合個案研究方法,考察藝術介入傳統村落路徑的策略與成效。研究表明,藝術介入傳統村落的場景營建不僅有助於激發村落文化活力、增強地方特色,還能促進社區參與經濟發展。而傳統村落的場景藝術化行動,也為場景理論的中國化提供了寶貴的案例資源。

  • 張一蕾
    2024, 4(4): 97-104.
    摘要 ( ) Rich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探討了雙色圖案中色彩自然感與色彩對比度對審美偏好的影響。通過實驗分析發現,高自然感的色彩組合通常能顯著提升圖案的美感和喜愛度,而低自然感的組合則在高對比度條件下表現更優。研究還揭示了參與者在圖案選擇中會將色彩偏好與個人經歷及應用場景相聯繫,在大場景中傾向於柔和色彩組合,小物體中則偏好明亮且對比強烈的組合。本研究為雙色圖案設計中的色彩選擇提供了新的見解,有助於提升設計的審美效果和應用價值。

  • 黃穎
    2024, 4(4): 105-112.
    摘要 ( ) Rich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中國國內直接以“室內設計”命名的本科及研究生專業設置相對有限。相比之下,普瑞特藝術學院的室內設計專業在全美乃至全球範圍內始終處於領先地位。本文以該院兩年制研究生課程為研究對象,結合筆者親身參與的畢業設計實踐,系統分析其課程結構設置。與純藝術不同,設計始終在形式與功能之間尋求平衡,同時深刻反映了設計師對時代議題的思考。研究表明,普瑞特採用以項目為基礎、以學生為主導的教學模式,注重培養邏輯化與個性化的設計思維,並通過將實踐操作融入項目式教學,實現了“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的教育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