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农村残疾人托养服务体系,是提升政府服务能力与社会关爱、提高残疾人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增强残疾人社会参与能力、解决农村托养服务中心现实困境等多重需要;目前虽已取得“托养服务方式的多样化和精准化基本实现、托养服务项目的全面性和实效性有效提升、农村残疾人生活质量不断提升”等主要成效;但仍面临“托养服务设施不完善、人员短缺且专业素质不高、资金不足且分配不合理、服务质量不高”等困境;成因在于“相关政策支持不足、供需矛盾突出、工作人员素质不高、社会参与度低”,应通过“强化相关政策的制定、执行与监督,完善相关服务设施,提升相关人员素质,扩大社会参与主体,加强相关科技研发与运用”等策略加以应对。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指出,要发挥美术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更多美术元素、艺术元素应用到城乡规划建设中,增强城乡审美韵味、文化品位,把美术成果更好服务于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需求。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开展乡村美育工作,也是实现乡村文化治理、促进乡村振兴的手段与方式。近年来,在上海崇明建设镇富安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过程中,依托富安乡村美术馆的创建,镇政府、村委会联合公益组织等社会力量开展了“乡村美育”项目的实践探索,展现了乡村美育赋能乡村振兴的可行路径。本文以建设镇富安乡村美术馆为对象,分析总结其“乡村美育”项目的发展历程、现状概况、实施成效和面临问题,旨在进一步发现问题、提出对策,为乡村美育更好赋能乡村振兴探寻更多的方法路径,推动乡村美育在建设镇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推广实施,助力上海乡村文化振兴。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迫切需要。以浙江省建德市之江村为例,以空间重塑作为乡村振兴的新视角,在挖掘之江村自然禀赋和当地稻米农耕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将心流理论与共享空间设计相融合打造休闲旅游文化空间。采用Kano模型对游客需求进行调研并厘清重点设计要素,针对之江村空间设计面临的挑战,以心流理论为支撑提出共享空间设计策略,通过空间设计实践激发游客的心流体验,增强空间粘性,赋能乡村文旅发展,带动乡村内生成长,为美丽乡村建设拓展新思路。
乡村景观与诗人此在精神所凝练的古诗词,是江南水乡人居环境的美学符号。随着长三角超大城市群一体化、现代化的建设,江南水乡聚落所具有的诗情画意正在逐步消散。本研究从中国古代环境美学的思想体系出发,分析江南古诗词中的乡村“自然性”与“人工性”的审美特征。并通过文本挖掘技术的量化手段对江南水乡“环境-人居”意象元素进行解析。结果表明:山林、江水、日月、花木等环境要素,与村落、田园等人居要素构成了江南水乡“杨柳-堤岸、翠竹-茅屋、绿水-人家、青山-村落、湖泊-楼台、江畔-船舟、稻粱-农田、山林-田园”八类“环境-人居”图景。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江南水乡山水画卷、花木场景、田园意趣的诗境营建路径,为江村景观形象的保护与诗意栖居的场景营造提供了指引。
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推動我國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戰略,是解決“三農”問題、提升廣大農民生活質量的必然選擇。隨著農村人口老齡化問題的日益嚴重,農村老人的生活困境問題成為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由於農村老人社會適應能力不強、農村老人子女外出流失、農村養老模式單一、農村養老設施缺乏、農村老人關愛照料缺位等原因,當前農村老人生活困難重重,面臨數字生活不適、物質生活拮据、文化生活單調、精神生活空虛、健康問題突出、社交生活受限等困境。對此,應提升農村老人社會適應能力、化解農村老人留守問題、開發農村養老新模式、營造農村愛老孝老氛圍、健全農村養老服務體系,從而逐漸破解農村老人生活困境,不斷改善農村老人的生活條件,全面提升農村老人的幸福感和獲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