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背景下梅州梅文化文旅融合發展策略研究

陳杏怡

PDF(1058 KB)
东方设计学报 ›› 2024, Vol. 4 ›› Issue (1) : 1-6.

鄉村振興背景下梅州梅文化文旅融合發展策略研究

作者信息 +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Meizhou Meizhou Cultural Tourism Integr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Author information +
History +

摘要

針對當前梅州梅花旅游産業存在的品牌建設意識缺失、産業融合不足、産品內容單一以及文化傳播缺乏導致知名度低等問題,提出一系列文旅融合發展策略。深入調研,挖掘梅花內涵,强化當地梅花旅游品牌的塑造;通過打造梅花文化旅游場館、以活動爲承載創辦本土演繹節目、設計文創産品以及體驗性活動等措施深化産業融合;運用先進科學技術、新興傳播平臺豐富文旅業態,提高宣傳效果。通過文旅融合發展策略的運用、探索梅花文化內涵與現代傳播方式,能够增加梅州梅花産業的文化價值、深化産業融合從而活態傳承梅州的梅花文化,有利于高質量發展旅游業,助力鄉村振興。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propose a series of development strategies for the integration of culture and tourism in view of the lack of awareness of brand building, lack of industrial integration, single product content, and lack of 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Meizhou Meihua tourism industry, which lead to low popularity. The method explores the connotation of plum blossoms and strengthens the shaping of local plum blossom tourism brands; deepens industrial integration through measures such as building plum blossom cultural tourism venues, creating local performance programs with activities as the carrier, designing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and experiential activities; using advanc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merging communication The platform enriches cultural and tourism formats and improves publicity effects. Through the application of culture-tourism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exploration of the connotation of plum blossom culture and modern communication methods, the cultural value of Meizhou plum blossom industry can be increased, industrial integration can be deepened, and the plum blossom culture of Meizhou can be inherited alive, which is conducive to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ourism and helps rural areas Revitalize.

关键词

梅花旅游産業 / 梅文化 / 文旅融合

Key words

plum blossom tourism industry / plum culture / integration of culture and tourism

引用本文

导出引用
陳杏怡. 鄉村振興背景下梅州梅文化文旅融合發展策略研究. 东方设计学报. 2024, 4(1): 1-6
Xing-yi Chen.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Meizhou Meizhou Cultural Tourism Integr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Journal of Oriental Design. 2024, 4(1): 1-6

引言

近年來,國家頒布一系列政策,提出文旅深度融合以賦能鄉村振興。黨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鄉村振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指出要全面推進鄉村産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國務院出臺《關于促進鄉村産業振興的指導意見》,指出産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基礎,是解决農村一切問題的前提,幷提出要促進鄉村特色文化産業發展;《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提出“啓動實施文化産業賦能鄉村振興計劃”。鄉村振興,産業興旺是重點,以挖掘鄉村特點、發展特色文化産業爲抓手,文旅融合爲當地特色産業與旅游業的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
梅州盛産梅花,而梅花也是當地的市花。目前,梅州致力于加强梅花的種植培育,打響梅花城市品牌,以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最美後花園”爲目標,增强城市美麗競爭力。由此可見,梅花可以作爲地方特色,以梅花旅游産業爲切入點,助力鄉村振興,推動當地經濟發展。然而,經過調研,筆者發現目前梅州的梅花旅游産業存在著品牌建設滯後、産業融合不足、産業內容單一以及缺乏宣傳導致知名度低等問題,這些因素都不利于該地的特色産業建設。
通過文旅融合策略提出,充分結合梅州梅花的文化內涵,打造集品牌建設、場所運用、産品設計與活動策劃于一體的梅文化系統,充分發揮其特色文化的潜力,實現梅州梅花文化的文旅創新融合,促進梅花文化的宣傳與傳承,從而帶動旅游業發展,與鄉村振興政策相呼應。

1 梅州梅花的文化價值與旅游價值

1.1 梅州梅花的文化價值

梅州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世界客都。全國唯一以“梅”命名的地級市。不僅是客家人的聚集地,更是“梅花之鄉”。“梅州”稱謂宋朝有之,源自山水,即此地原有梅溪、梅峰等地名,而這些山水稱爲“梅”,又因古時其地多梅之故。梅花開在寒冬之中,開百花之先、獨天下之春,人們根據其特性賦予其堅韌、自强的品格,體現了客家先民敢爲人先、頑强拼搏的客家精神。梅花是梅州的象徵,梅花文化也是客家人民的精神財富,許多膾炙人口的詩詞歌賦由此産生(見表1)。
年代 作者 形式 內容 作用
唐朝 李德裕 詩詞 嶺頭無限相思泪,泣向寒梅近北枝。 記錄景色、表達被貶職的心情
南宋 楊萬里 詩詞 一路誰栽十裏梅?下臨溪水恰齊開.此行便是無官事,只爲梅花也合來。 表達對梅花的驚嘆與贊揚
清朝 “嶺南第一才子”宋湘 詩詞 冬初梅已笑,秋盡菊猶鈿 借咏梅傳達思念故鄉
清朝 張其翰 詩詞 結廬老梅樹下,讀書深柳堂中 描繪家鄉梅花盛開的風光
當代 葉劍英 詩詞 心如鐵石總溫柔,玉骨姗姗幾世修。漫咏羅浮證仙迹,梅花端的種梅州。 借梅咏志(戎馬一生、劍膽琴心,不卑不亢)
當代 當地人民 山歌 嶺崗頂上一株梅,手攀花樹望郎來。阿媽問涯望乜個,涯望梅花幾時開。 借梅花抒情
描寫梅州梅花的詩詞早在唐宣宗時就有記錄,此後詩人們通過梅花表達自身情懷,借梅花表達在外游子對梅州故鄉的思念、通過歌唱家鄉的梅花表達對其的贊美之情、對生活環境的熱愛與滿足,借梅抒情。除此之外,還有衆多的古代和現當代詩人、名人志士加入了吟咏梅州梅花的行列,如蘇軾、葉文保、楊贊緒、宋湘、曹同書、黃遵憲、丘逢甲、範荑香等,他們愛戀梅花,以梅喻人,以梅花品格自居,品梅贊梅頌梅,鏗鏘的詩篇爲梅州這座芳香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描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可見其歷史底蘊與文化底蘊的深厚,即是寶貴的物質財富也是精神財富。

1.2 梅州梅花的旅游價值

1993年梅花正式確定爲梅州的市花,1994年通過了《建設梅州市爲梅花鄉》的提案,要發展梅州的梅花文化。1995 年春,從武漢中國梅花研究中心等處引進數千株梅花苗木,種植在梅州。梅江區規劃在周溪河邊建設“十裏梅花長廊”,目前已顯雛形。梅城各公園以及周邊地區,已大規模種植梅花樹,達數萬株。在每年梅花盛開的時節,梅州到處清香四溢,梅州興起了賞梅風氣,許多游人慕名而來,與梅花合影留念,强烈表達了愛梅之情。
賞梅,首先要欣賞其外在形象美,分別有形狀、顔色,香味等幾個方面。梅的形態和姿勢多樣,有俯、仰、側、臥、依、盼等形態,分直立、歪斜、曲虬等姿勢;同時,有紫紅、粉紅、翠綠、淡黃以及純白等色,艶而不俗;梅花的香味更是略帶冷意的寒香,被稱爲“東風第一香”。[1]其次,賞梅更要欣賞其文化內涵與精神氣質。梅花作爲歲寒三友以及四君子之一,是最富于中國文化特色的植物,是華夏民族精神的典型載體,在中華文化中占據著重要而獨特的位置。梅花傲雪淩霜、堅貞高潔、清香撲鼻,從苦寒中來,報道春天訊息,傳遞思鄉懷人的情感,代表著美人、隱士或君子的形象……梅文化內蘊豐厚,梅花精神深刻影響著中國人。
因此,梅花極具旅游價值,人們從梅花身上不僅得到外形美的視覺享受,也能得到品德的滋養。梅州應抓住“梅花國”“梅花鄉”的歷史因緣,大力種植梅花,發展相關的梅花旅游産業,宣傳梅州的梅花文化,致力于興起賞梅、愛梅的風氣。目前,梅州較有代表性的賞梅景點有潮塘村千年古梅、客家公園、五指石、三鄉甲坑村、鹽坪村以及高澗觀音宮。梅州應當聯通幾個景點,挖掘傳統、整合資源,形成品牌,舉辦梅花節等活動以推動當地梅花旅游産業發展。

2 梅州梅花文化文旅融合在鄉村振興中的作用

梅州的梅花旅游業起步晚,發展程度不高。賞梅景點們仍停留在自然風景的“觀光旅游”階段,旅游産品地方特色不鮮明,市場競爭力不足。將梅州的梅花景點融入旅游産業中可以讓旅游企業增加文化內涵,提升市場競爭力;同時,將梅花産業附著在旅游載體之上進行開發利用,其文化特色將更加鮮明,傳播與傳承速度更快。兩方面互融互通,共同發展。

2.1 促進梅州梅文化文旅融合,能爲鄉村振興積累物質基礎。

發展鄉村旅游可以促進鄉村産業興旺,發展旅游不僅可以實現農業的多重價值,還可以推動鄉村産業結構轉型升級。豐富當地經濟業態,如推動與旅游業相關的餐飲業、住宿業、交通業等服務行業的發展,從而促進就業,提高農村生産力,增加村民收益。同時,培育農村發展新動能,保持農村經濟發展旺盛活力,爲鄉村振興的發展提供源源不絕的動力。爲推動梅州的全面鄉村振興奠定物質基礎。

2.2 促進梅州梅文化文旅融合,能爲鄉村振興彙聚精神財富。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明特別是思想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無論哪一個國家、哪一個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丟掉了思想文化這個靈魂,這個國家、這個民族是立不起來的。”梅州的梅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應充分發揮這種民間資源優勢,將其融入到旅游業中,使梅州廣大群衆從思想上爲擁有這種物質文化而感到自豪,從行動上以傳承和發展梅花文化爲使命擔當,彙聚起來成爲鄉村振興的精神財富。

2.3 培育梅文化旅游産業人才,爲文旅融合提供智力支持。

傳承人才隊伍的建設是關鍵。廣大人民群衆的智慧與力量是無窮的,梅州人民可以將本土資源轉化成手工藝品、文創産品等,從而創造財富,實現梅花文化的可持續傳承與發展。地方可定期舉辦梅花文化傳承人培訓,設計創作比賽,梅花産品推介等活動。這些工作的開展能爲傳承和發展梅花工藝,培養青年傳承人隊伍,推動鄉村建設人才儲備,爲實現文旅融合、鄉村振興提供智力支撑。

3 目前梅州梅花旅游産業存在的問題

目前梅州的代表性賞梅點有六處(圖1),潮塘村千年古梅、客家公園、五指石、三鄉甲坑村、鹽坪村以及高澗觀音宮。梅州潮塘村的1010年高齡的梅樹成功入圍“中國最美古樹”名錄;客家公園的整體構思以客家文化爲體系,以客家博物館爲核心,通過遷徙、教育、倫理、民俗、農耕等多個不同內涵的主題景區,集中展現客家文化之大成;五指石是國家4A級景區,位于粵贛閩三省交界處的茫茫群山中,一片典型丹霞地貌,五座凸起的雄峰形似五指,造就了一方勝景。賞梅的同時,還能欣賞景區內天然生成的奇景;三鄉甲坑村具有“萬株梅花渾似雪”的美景,引來不少市民、游客到此或觀賞拍照;鹽坪村綿延約3公里的梅花爭相怒放;高澗觀音宮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前往,參觀觀音宮的同時也能賞梅。
圖1 梅州代表性賞梅點

Full size|PPT slide

然而,這些賞梅景點都存在著部分問題,分別是品牌建設意識滯後、産業融合發展不足以及文化傳播、媒介運用的缺失(圖2)。
圖2 主要內容框架圖

Full size|PPT slide

3.1 梅花旅游品牌建設滯後,脫離文化價值。

品牌意識缺失,梅州的梅花文化地位顯赫,而全球甚至全國品牌效應及知名度較低。梅州的梅花目前停留于景點賞花以及花卉本身的原始銷售,景點之間較爲分散,未進行資源整合而形成相關的梅花旅游品牌。同時,現有的梅花品牌附加的無形價值不高,未全面考慮消費者精神享受和引導消費行爲。

3.2 梅花産業融合發展不足,産品內容單一。

目前梅花産業停留于花卉本身內容的銷售與游客自行觀光。依托花卉文化産品本體所衍生的信息、知識及審美價值欠缺,通過物化手段來表達特定文化內涵的特色文化産品不足,即文創衍生品缺乏。旅游觀光、文化創意等産業均未涉及,因此産業融合不足,産品內容也較爲單一。

3.3 梅花文化傳播缺失,渠道媒介落後。

缺乏與現代網絡科技傳播渠道的結合,傳播意識薄弱,幷未與時俱進,時下流行的銷售渠道及傳播媒介利用率不足,導致當地的梅花文化知名度低,未能很好地帶動旅游業發展。

4 梅州梅花文化文旅融合發展路徑

梅州的梅花文化具有一千多年的發展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梅州賞梅景點擁有廣袤而旖旎的自然風光,旅游資源豐富,兩者整合是發展文化旅游業的牢固基礎。以非物質文化遺産梅花爲文化基礎,依托國家政策扶持,運用科學技術,發展新型文旅業態,是當下最好契機。

4.1 創建梅花旅游品牌,提升文化價值。

創建品牌對梅花旅游産業發展的意義重大,品牌是消費者對産品的認知程度和情感的表現,是時尚和趨勢的代表[2]。根據梅州的梅花特色,設計出標志、廣告語以及一系列的宣傳海報、包裝設計等來建立梅州梅花文化的統一視覺形象符號,以此打造梅花旅游産品的優質品牌形象。擁有了核心的IP更容易進行感官形式的轉化。品牌定位:“梅花朵朵開,梅你不行”。旅游品牌吉祥物設計爲紅色粉色搭配,黃色點綴的“梅花寶寶”(如圖3所示)。
圖3 梅花寶寶IP形象

Full size|PPT slide

其美好寓意是:“堅韌、勇敢、開拓,奮進”。

4.2 打造梅花旅游産業,深化文旅産業融合。

針對産業內容單一、文創産品匱乏的問題,應打造梅花旅游文創産品以深化文旅産業的融合發展。從食宿業、交通業、旅游景點開發,到文創産品開發,需要在相關政策扶持下形成産業鏈。産業鏈上的各個環節,都能解决很多人的就業,發展經濟助推鄉村振興。在此基礎上,將傳統梅花文化知識植入産業鏈中,以文旅融合的理念引領産業發展規劃,必將提升文旅産業格調,開發利用好梅花工藝特色産品,融入當地的旅游資源,帶動旅游業的發展。對于文創産品的開發可以從兩方面出發。
(1) 構建賞梅景點旅游路綫圖。在確立旅游品牌後,將上文中的賞梅景點串聯起來,構建旅游路綫、賦予游玩主題以供游客選擇游玩順序與地點。同時,可安排觀光車、設立相關的游客上下車站,方便游客進行賞梅游覽,促進動當地旅游交通行業發展。
(2) 設計“梅花冬日”特色主題的旅游文創産品,增加游客的留存感。[3]根據梅花的顔色分類如紫紅、粉紅(圖4)、翠綠、純白色(圖5)以及淡黃(圖6)等色彩展示梅花的魅力;根據梅花的各種形態如俯、仰、側、臥、依、盼等,以及直立、歪斜、曲虬等姿勢進行畫面構圖,從而進行旅游工藝品以及文創産品的設計。
(3) 設立游客體驗活動,增加互動感。順應梅花花開花落的特點,利用梅花小型作品製作時間短、工藝單一、小巧精緻、實用性强的優勢,拓展體驗營銷渠道,製作梅花頭花、胸花、小瓶花等飾物,滿足游客互動體驗需求。
(4) 舉辦“梅花文化”旅游節。在花開的日期中舉辦賞花節,吸引游客前往參觀。梅花是梅州群衆的文化寶藏。同時,以梅花文化資源爲抓手,在賞花旅游基地等旅游景點中打造梅花文化場館,這是促進文化旅游消費的重要內容。結合景區的實際進行文化場館的建設,不僅可以陳列梅花産品,還可以産品爲依托開展民俗活動,提高游客的參與度。

4.3 運用新媒介科學技術,豐富文化旅游業態。

高新技術發展將文旅行業帶入數字時代,促進了綫上文旅,數字文旅和智慧文旅。
(1)綫上文旅方面。疫情發展,讓足不出戶“雲游”蔚然成風。梅州本地可以攝製文旅短片,選拔直播人員和器材等,以雲上傳播的方式推廣文旅的新內涵。例如在欣賞梅花名勝時,要拍梅花優美的照片,不僅要推介名勝自然風光,還要推介獨具藝術魅力、令雲游者回味無窮、難以忘懷的梅花文化産品。游客無論何時何地,均可在網上清晰的看到梅花景點的全貌,此種雲游方式,傳播迅速,且費用低廉涉及面廣。將音影和視頻激活爲全感知信息傳播産品能够增加游覽群體和體驗感。
(2)數字文旅方面。數字文旅以沉浸式體驗爲主要應用場景,本地可打造沉浸式文旅生態以梅花文化元素,梅花文化符號來解讀文化內涵,幷根據梅花文化內核來促進景區文旅數字化發展。比如設計梅花的數字化文創體驗,營造虛擬場景、開展虛擬製作,讓游客選擇性地參與綫上綫下的交互,感受身臨其境的製作快感。把景區風光與梅花元素進行有機統一,打造場景文化,彰顯獨特地方特色旅游景區。
(3)智慧文旅方面。智慧文旅是一種以智慧旅游爲基礎,全面融合文化于一體的新型旅游業態。如爲景區內定制智能機器人幷設置問候,徵詢和互動功能,使旅游者參與到活動中來,一起建設景區文化,實現合作共贏。設定拍攝場景梅花作爲文化背景,參觀者通過觸屏挑選背景圖案幷拍攝。這一智慧互動活動具有兩方面功能:一是增强游客體驗感,展現景區人性化理念與智慧服務。
綜上所述,梅州梅花文化的文旅融合策略可以從構建梅花旅游品牌、深化文旅融合以及運用新媒介科學技術等方式出發,將梅花文化與旅游業發展相結合,開展系列活動,從而實現推動鄉村經濟的發展、村民增收等目的。

5 結語

本文通過梅花旅游業存在的品牌建設滯後、文旅融合不足以及傳播缺乏等問題,給予相應的解决策略。通過梅州市梅花文化文旅融合策略的提出,打造梅花旅游産業、促進梅文化的傳播與發展,在實現梅花文化的活態傳承的同時創造經濟收益,助力鄉村振興。

参考文献

[1]
汪平秀, 湯克勤. 論梅州梅花的歷史盛衰與旅游價值[J]. 嘉應學院學報, 2022, 40(03):75-80.
[2]
陳元玉, 劉蕾. 論鄉村振興背景下英山纏花文旅融合發展策略[J]. 湖北第二師範學院學報, 2023, 40(03):1-6.
[3]
趙欣. 雲南“雲花”的主題文創産品創意設計與應用[D]. 雲南藝術學院, 2022.DOI:10.27777/d.cnki.gynxy.2022.000213.
PDF(1058 KB)

598

Accesses

0

Citation

Detail

段落导航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