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景觀推動鄉村振興的幾點思考

張羽清

PDF(622 KB)
东方设计学报 ›› 2023, Vol. 3 ›› Issue (1) : 37-43.
鄉村設計研究

生態景觀推動鄉村振興的幾點思考

作者信息 +

Research on Rural ecological revitalization

Author information +
History +

摘要

自鄉村振興戰略提出以來,鄉村生態景觀受到我國鄉村建設者和研究學者的廣泛關注。生態景觀是催生文化形態、決定產業上限和保障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礎,面對新時代下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發展機遇和建設需求,當今鄉村生態景觀存在生態意識和審美缺失、鄉村旅遊開發的“養”、“遊”倒置和生態整治的“惡性循環”等問題,本文從生態景觀推動鄉村振興角度出發,歸納了日本“造町運動”、法國的“先種花,後旅遊”模式和德國的“鄉村是國家的未來”理念,提出了我國鄉村生態環境要先“立意”後“造型”、旅遊要種“真花”而非“假花”、生態要短期“優良”更要“持久”等設計路徑,打造有中國特色的鄉村生態景觀,助力和美鄉村建設。

Abstract

Since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was put forward, the rural ecological landscape has been widely paid attention to by rural builders and research scholars. Ecological landscape is an important basis for the promotion of cultural forms, the determination of industrial ceiling and the guarantee of common prosperity. Facing the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and construction needs of the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in the new era, there are problems such as the lack of ecological consciousness and aesthetic appreciation, the "support" of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the inversion of "tourism" and the "vicious circle" of ecological renov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omo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by ecological landscape, this paper summarizes Japan's "town building movement", France's "flower planting before tourism" model and Germany's "countryside is the future of the country" concept, and puts forward design paths such as "idea" before "shape" for r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real flower" instead of "fake flower" for tourism, short-term "good" ecology and "lasting" ecology. We will create rural ecological landscape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o help build a beautiful countryside.

关键词

生態景觀 / 鄉村振興 / 景觀設計

Key words

Ecology landscape / Rural revitalization / The landscape design

引用本文

导出引用
張羽清. 生態景觀推動鄉村振興的幾點思考. 东方设计学报. 2023, 3(1): 37-43
Yuqing ZHANG. Research on Rural ecological revitalization. Journal of Oriental Design. 2023, 3(1): 37-43

引言

鄉村振興戰略實行以來,生態環境建設一直是我國重點關注的內容。2013年,習總書記首次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觀點,並在隨後的貴州、青海考察中强調鄉村建設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路子;党的十九届五中全會明確提出要加强鄉村生態環境治理,實施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對接;2021年中央一號檔《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中提出了鄉村生態環境整治的“五年計劃”,通過建設生態宜人的居住環境來推動農村改革向縱深推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也將鄉村生態環境治理和建設美麗宜居鄉村列入重點目標;同年11月,習近平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中強調要“加速綠色轉型,秉持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理念,走生態優先道路”,由此可見鄉村生態環境治理已經成為鄉村振興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世界環境改善繞不開的重點議題。本文基於鄉村景觀設計角度,梳理景觀與鄉村振興發展的邏輯,尋求當今鄉村生態景觀所面臨的的痛點問題,並分析國外鄉村生態景觀設計的成功經驗,從而“對症下藥”,用設計來改善鄉村人居環境,“由內而外”的建設鄉村生態景觀,從而實現“生態宜居”,助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1 生態景觀與鄉村振興的本位思考

研究生態景觀的最終目標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讓人類永續發展。而當下如何助推鄉村振興戰略發展,走好生態景觀發展的“第一步”,顯得尤為重要。國內學者從鄉村振興角度下對生態景觀設計也有一定的研究基礎,周武忠[1]、範建紅[2]、劉黎明[3]、郝衛國[4]、李雪豔[5]等學者分別從鄉村美學、功能、城鄉二元性等角度對鄉村生態景觀進行了探究,雖然取得了衆多突破,但我國對鄉村生態景觀建設還處在“先開發、後保護”的被動狀態,在新時代背景下,生態景觀分別從不同維度對鄉村振興起到促進作用,面臨新要求、新挑戰和新手段。
第一,生態景觀催生文化形態。景觀是人類改造自然、利用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結果。伴隨著人類文明的誕生,生態景觀在人類社會發展上做出了“讓步”,給予人類生存資源,提供場所避暑消寒,幫助先民積草屯糧。而人們對生態環境的態度映射出了不同地域的文化內涵,可以說自然環境展現了當地人們的處世哲學和發展理念[6]。從馬克思生態唯物主義哲學來看,人類的生活和生產必須依賴自然,要變革資本主義制度和方式,建立能够合理協調人類與自然界之間物質和能量交換的共産主義,才能克服真正的生態危機[7],可以看出,馬克思認爲生態景觀從本質上决定了人類的社會發展行爲,是自然哺育了“文明”;培根從哲學世界觀的角度闡釋了人類科技發展中的觀念是發現了自然規律,才形成了科學知識,最終能够控制自然,可見人類衍生的科學與技術也是源于自然;萊斯從基督教文化角度認爲人類對地球上的生物具有統治權,就像上帝對宇宙的統治一樣,源自於人類具備其他生物缺乏的理性[8],從宗教角度提出人類對自然應該具有“掌握”和“支配”能力。可以看出,西方文化對自然的理解可分為以“人類支配自然”為主流思想的“綠色思潮”和“人類依賴自然”的馬克思生態哲學,兩者體現了西方資本主義霸權理論和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文化哲學態度。
中國傳統文化對生態的態度為遵從自然規律和維持生態平衡。在早期的生產生活活動中,天時地利等因素成為糧食產物收成好壞的決定性因素,所以先民們很早便開始思考天地與人的關係。周文王在《周易》中歸納了“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的天人關係理論;伏羲氏依據天地萬物演變的規律創造了八卦說;孔子和孟子分別提出“畏天知命”和“仁民而愛物”的生態理論學說;宋代張載和漢代董仲舒等都有關於“天人合一”思想的表述和詮釋;費孝通認為人與自然的生態關係要從“生態到心態的轉向再到文化自覺[9]”。這些樸素的自然觀都闡明瞭人對於自然既要積極改造自然來適應發展環境,又要注重保護自然的生態智慧,在當代生態景觀發展中仍是重要的原則。
可以看出,不同的地域文化與自然産生了不同的“共生”理念,形成了“生態文化”這一概念。我國對傳統人與自然關係的思考一定程度上受到馬克思生態哲學的影響,國內外當今生態學思潮都將自身的文化哲學融入在生態發展的態度上,即敬畏自然、依賴自然、保護自然,從而形成了西方生態牧場、國家森林、我國魚米之鄉、濕地公園等景觀形態。
第二,生態景觀決定產業上限。鄉村生態景觀的重要特徵是基於農業發展而形成的景觀。鄉村景觀是人類在土地上耕種、勞作而形成的生產、生活狀態,農業景觀既是自然資源,又是文化遺產[10],這就决定了鄉村生態景觀相對于鄉村社會而言“牽一髮而動全身”,影響到鄉村的產業、文化、經濟等綜合因素。從鄉村振興戰略中的核心要素産業興旺角度來分析,生態景觀產業發展有決定性作用。
學者們也對生態環境對産業的决定性作用進行了探討。生態環境是所有產業的製造基礎,恩格斯認為,“沒有自然界,工人什麼都不能創造,他是工人實現和展開勞動生活、獲得產品資源和環境所在的必備條件[11]”;奧康納對資本社會的生態進行了批判,其認爲當自然環境遭受了破壞和“生態危機”背後會造成社會生産難以維持,是資本主義社會的“第二重危機”;法蘭克福學派認爲人們從自然中學到的就是如何運用自然來統治自然和异己者[12];高茲認為,人類肆意妄爲對自然的改造對經濟發展與科技進步造成了不可逆的損害[13]。從理論研究上看,產業發展的前提是自然資源的利用、自然環境的支援、自然生態的維持,過於追求經濟與科技的發展受到國內外學者的思想的批判,也是當今社會發展無法避免的主要矛盾。
從產業發展實踐上來看,第一,天然無污染的土壤、水環境是農作物賴以生存的必要條件,也是人類對生態環境最原始的依賴;第二,生態環境對第三產業,尤其是鄉村旅遊業開展具有決定性作用。鄉村旅遊的前提是優美的田園風光,旅游經濟也隨著生態環境的綜合提升呈現促進趨勢,反之亦反[14]。以國內長江、黃河流域為例,在長江流域,旅遊產業、區域經濟和升天環境空間錯位指數總體呈下降趨勢[15],而在黃河流域的生態、經濟增長和産業發展呈現出顯著的空間自相關性,局部空間自相關呈現出聚集趨同特徵[16],兩者的鄉村旅游分別受到了森林覆蓋率、垃圾排放量、水資源等綜合生態因素的影響;第三,綠色低碳發展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作用。隨著節能減排、綠色低碳等一系列政策的推行,引發了人們對生産力與生態環境的“再思考”和“再審視”。人類命運共同體中的“命”是全體人類的命,“運”是確保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生態客觀條件[17],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為人類生命延續和生態安全而構築的共同體,追求長久的、穩定的、綠色的生產方式。只有這樣,才能在生產過程中避免私自佔有公共生態資源而得不償失的“囚徒困境”,讓我們的生產、生存、生活遠離“滅頂之災”,邁向更美好的願景。
第三,生態景觀保障共同富裕的實現。生態福利是構成共同富裕福利體系中的重要內容,綠色發展也是我國實現高品質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18]。生態環境是典型的公共產品,在大自然面前人人平等,而生態平等也能助力共同富裕的實現。
生態產品的供給者是農民,生態環境的創造者也是農民,生態環境又反作用於農民。第一,宜居的環境帶來富足感和認同感。共同富裕是物質與精神上的共同富裕,人均幸福指數中生態福利占比很大。某些城市幸福指數高,正是因為生態環境的品質和經濟增長的發展發展均衡。某些縣城就是屬於“經濟上去了,身體垮掉了”,經濟所帶來的的城市福利還抵不上被破壞的生態環境對身體的傷害,談何共同富裕?第二,展現鄉村美學,從而帶來的鄉村“新時尚”和“新浪潮”,從而獲得更多的社會關注和創新。自古以來生態與文人的聯繫緊密,古代文豪描繪鄉村生態的詩句舉不勝舉,如“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等,如詩如畫的鄉村形象傳承與打造也能有效的解决當今的“審美畸形”和“信仰危機”;第三,吸引年輕人返鄉,重塑鄉愁環境。如今城市快節奏和高壓力已經造成一線城市人口流入放緩,二線城市人口流入提速,在對城市游客的調研中超三分之一的人群表示願意去鄉村創業,留在鄉村。“追求鄉愁”的精神需求在日益增長,從大歷史觀角度看,逆城市化的過程無法避免,鄉村生態環境的塑造能為此過程積澱良好的生存環境、返鄉動力和生態意識。鄉村富,中國才能富,城鄉的差距要通過“經濟生態化”和“生態經濟化”來補足兩者相應的短板,從而達到“共同富裕”。

2 當代鄉村生態景觀的痛點與難點

如今鄉村生態景觀雖然相對於城市而言情況較好,但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一些鄉村沒有從生態景觀的本質和內涵出發,錯誤解讀了“生態文明”和“產業興旺”,以鄉村旅遊產業為主的新興服務業本是帶領鄉村發展的“勁旅”,如今由於生態意識和審美的錯位、資本介入下旅遊的過度開發、後期生態維護不當等因素,倒置生態環境也向經濟、產業發展趨炎附勢,從而導致了一系列的“蝴蝶效應”。
鄉村生態景觀遇到的首要問題便是“經濟至上”帶來的意識缺失、審美錯位。鄉村中各個主體對生態意識和審美的錯位導致鄉村生態整治“治標不治本”。農民缺乏生態意識,沒有意識到“綠水青山”的重要性,只關注“靠山吃山”,不在乎“金山銀山”,只是單純的功利主義,對鄉村生態浮于表面,認為不幹擾農業生產的就是好的。個別農民甚至認為種花、造景是“沒必要”,只有一些具有藥用經濟價值的藥草、藥花才勉強被村民所接納,整體鄉村生態維持著“自生自滅”的狀態,更別談通過設計展現出我國優秀的生態文化內涵和對生態環境的思考。
鄉村管理者的生態理念浮于表面,審美錯位。爲了追求旅游效果,一些鄉村對鄉村景觀的態度不“洗臉”,只“換首”,什麼植物好看種什麼,什麼花卉高價養什麼。如種薰衣草、種鬱金香等造景手法,丟弃了屬于自身本土的植物和地域風情。由于國外文化理念和審美情趣的差异,生態景觀幷未和中國傳統審美契合,加上鄉村本身較為獨立排外的接受態度,導致許多花人力、物力、財力打造的生態景觀幷未達到設計願景便夭折。
在關於鄉村各主體對於生態環境意識與審美的現狀中,其內在的原因爲各個鄉村經濟發展的不同影響了農民的生態意識。城市居民的生態意識與審美比農村好,是因爲有更多的資金來管理生態、培養意識、建立審美,根據戴銀春[19]的研究,在沿江、中部地區的經濟發展水準較高,農民具有愛護環境、種花養草等情趣,而在皖北地區的經濟相對落後,在生態行為、生態評價和生態態度上均有不足。由于經濟要素引發了農村受教育程度不足、政府宣傳和引導不到位、生態環境被破壞等一系列後果,無法形成系統的生態建設體系,繼而一些受到上級資金扶持的鄉村在生態環境改善中不知道錢“怎麼花”和“花在哪”,導致上述問題“反復發作”。
另一個問題則是外來資本下旅遊開發的“養”、“遊”倒置。生態建設與鄉村旅遊之間是相互依存的,劉黎明教授認爲人類的各類經濟活動不能違背景觀生態特點[20];周武忠教授也提出生態環境是旅游的基礎;孫君也宣導“把農村建設的更像農村[21]”,優良的生態環境是遊客選擇鄉村的主要理由。鄉村旅遊開發者對這點“投其所好”,外來社會資本利用鄉村生態好的“賣點”,先是對鄉村進行“暴力”、“野蠻”、“直接”的開發,建設旅遊設施,造房、造村、造景,最後再考慮生態景觀搭配,使得大部分鄉村自然景觀給人“不自然”的感覺。另一方面在沒有涉及到旅游的鄉村區域,由于生態意識與管理的脫節,環境無人問津,造成了景區“車水馬龍”,周邊鄉村難以擺脫“髒亂差”的本質,讓游客與居民感到巨大的反差。
鄉村旅遊應該是先“養”,後“遊”,給生態環境一個生命週期,形成穩定的物質與審美條件後再進行旅遊開發。對於一些經濟有實力、發展有潛力、規劃有能力的鄉村來說,進行旅遊開發前應該捫心自問,生態是否有基礎?生態如何在開發的同時優先保護?如何不讓旅遊給生態“拖後腿”?而非只爲追求旅游效益强行開發,最終讓“生態共生”成為“生態整治”,得不償失。
鄉村生態整治產生了“惡性循環”。當今特色小鎮成片倒閉的背後,是管理者缺少“手腕”、設計者缺少“手法”、協力廠商監督缺少“手段”,這也是當下鄉村生態維護、整治面臨的核心問題。表面上鄉村美了,環境好了,鄉村治理水準並沒有得到改善,生態環境處於“治標不治本”的狀態。墻白了,過段時間便會充斥污泥和脚印;樹種了,不久便會遭到砍伐和破壞;河撈乾淨了,下次見又充滿垃圾。即使是對於生態環境的整治,也是“頭疼治頭、腳疼治腳”,沒有完整的整治體系和維護模式,整體治理效果和後期維護幷不理想。
鄉村生態整治急需“多措並舉”。由於大多數鄉村都未能突破“先開發、後保護”的形式主義桎梏,對於已經旅遊開發的鄉村來說生態景觀的維護無法靠一方的力量開展。根據等龐珺[22]、仇保興[23]、王曉毅[24]等學者的研究,發展經濟、修復環境系統、政府引導、公眾參與、現代科技與傳統技術融合是保護生態的傳統手段,但始終無法引發民眾的參與感、認同感,繼而引發了上述提到的保護和審美依舊缺失、旅遊野蠻開發,從而導致生態整治的惡性循環。生態整治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的龐大工程,只有深入探索生態運作機制和决定性因素,才能一勞永逸。如民衆養成了好的生游客對生態條件好的地方會受到“環境效應”,自覺規範自身的行為,從而使維護和管理更爲簡單。如何拔掉鄉村生態環境日益增長的“癌細胞”,是當下設計師們的當務之急。

3 國外鄉村生態景觀建設的觀照

日本在20世紀60年代至90年代開展了“造町運動”[25],爲了保護鄉村文化環境、開展鄉村旅遊、整治鄉村環境。日本政府對鄉村的政策和文化活動讓鄉村形成了深厚的人文底蘊和文化發展環境,從而體現了深藏其中的日本文化。日本物學研究會會長黑川雅之對環境問題的研究和探討成為日本權威[26],他提出了日本八個審美意識:素、假、並、氣、間、微、秘、破,這種審美意識是對日本文化的總結,也是用設計眼光來觀察周邊環境的總結。其在鄉村人文景觀中都有體現:素是自然純真的狀態;假是人類順應自然的想法;幷是要考慮每個人的感受,以人為本;氣是人生的氣場,可以影響周圍的環境;間就是氣場形成的某種空間;微是崇尚少就是多,細微有神靈的理念;秘是不表現全部,營造“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受”;破就是遵守既定的秩序,然後尋求“破”的力量。日本鄉村景觀許多場景體現了此類審美意識,例如日本本州的岐阜縣高山區的鄉村,當地村民對鄉村景觀的改造很少,居民依照自然景觀的地形地貌擇木而栖,順應自然。其中體現了素、假、幷等一系列審美意識。
日本不僅受到了中國歷史文化影響,幷且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化和審美,儘管如此,這種文化始終都是被中國的思想深深地籠罩著。黑川雅之提出的審美價值觀,是我們東方人原始情感推演、轉化為智慧意識的美學總結;枯山水所崇尚的“自然修煉心境”的造園手法體現了禪學意境,遠離城市的喧囂,構建無色無欲和清凉的世界,而這也是儒、道、釋所推崇的人生哲理。
法國自16世紀起的園林景觀受到日漸强大的國力而大放异彩,凡爾賽宮的設計師安德列·勒諾特在義大利法式庭院的基礎上做了創新,將景觀、庭院看成建築物整體的一部分,幷創造出宏大的景觀形式,將樹木配置成長布廊、園天井、高牆等形式。並在生態景觀細部上進行分類,例如將花壇分為刺繡花壇、間隔花壇、英國花壇、區劃花壇、柑桔花壇和水花壇等,這些形式交混使用構成了整座庭院。這種“景建融合、由粗到細“的生態理念也影響了當代歐洲、中國皇室園林的園林設計。其中鄉村景觀的形式深受法國庭院的造園理念影響,法國許多鄉村將生態植物也看成是建築的一部分,在保持優良生態的前提下,居民們自發的通過植物、花卉來裝飾民居。無意識種植花卉中的形成的鄉村旅遊,如法國科爾馬小鎮、吉維尼小鎮、伊瓦爾小鎮等一系列鮮花小鎮。
對鄉村旅遊來說,產業若旺,景觀先行。旅遊業要興旺,生態景觀必須先興旺,正如法國鮮花小鎮所表現的一樣,村民自發的養花、種花行爲提升了自身的文化認同感和審美,並非單純的商業行為,却引來了衆多游客前往觀賞。人流的增加自然對當地食品、工業、紡織帶來了强大的購買力和可持續的經濟來源。法國浪漫的文化基因讓鄉村景觀成爲其表現形式,鄉村旅遊為鄉村地區帶來無限的潛力。在我國眾多的鄉村中也不乏詩意、謙虛、傳統等優秀的文化內涵,如何將這些抽象的意境表現在鄉村景觀中是設計中應該考慮的重點。當鄉村產品、鄉村旅游與當地文化絲絲相扣時,定會湧現一批中國的“鮮花小鎮”。
德國鄉村景觀展現出來的一大特色是生態環境十分優良,沒有絕對意義上的鄉村與城市。政府、三方、居民、政策、獎勵多措並舉下的生態打造[27],從20世紀90年代至今。在生態政策引領下,德國居民逐步增强了環保意識,從小便接受可持續發展理念[28]。隨著“鄉村更新規劃”等一系列法律出臺,鄉村景觀逐漸恢復了綠水青山,其生態價值、經濟價值、文化價值、旅遊價值不斷凸顯[29],社會上一些學者甚至認為“鄉村是國家的未來[30]”。德國出臺了一系列生態與環境保護規劃,利用新技術、新手段對生態污染進行修復。例如爲了監測企業排放污水情况,政府在企業排污口設置監控系統和感測器,公衆都可以通過手機或者電腦查各種排放資料和畫面,參與生態環境的監測和管理;德國的家庭從幼兒就開始進行垃圾分類教育,“聯邦自然保護協會”、“青年環保聯合會”等社會環保教育部門和環保網站都對生態環境的宣傳做出了極大貢獻。由於城鄉協調發展,鄉村活動與城市活動並無明顯差距,形成了真正意義上的“城鄉一體化”。
德國鄉村的發展理念最大特徵是在形態上,城市和鄉村差距並不大,這樣的鄉村狀態很大程度上受到生態優先的發展理念影響。德國的生態農業注意對本地天然物種資源,特別是生態方面有價值的物種保護。當鄉村的生態逐漸恢復了綠色之後,生態價值、經濟價值、文化價值、旅遊價值隨之凸顯,形成了與電影産業、旅遊產業、農業等其他領域良性互動,這與德國長期以來堅持的生態優先原則、秉持“鄉村才是國家的未來”理念是分不開的。

4 我國鄉村生態景觀的實現路徑

鄉村生態景觀要解决的關鍵問題其實就是在表面上促進經濟穩步,內在融合傳統文化傳承,從而高品質、共富裕的振興鄉村。從日本、法國和德國的案例可以看出,生態景觀的實現路徑是從頂層設計到細節打造、從文化挖掘到旅遊迸發、從上層管理到民衆維護的全方位實現過程,從理念和手法上要貫徹在鄉村振興實施的各個環節中。
第一,景觀要先“立意”後“造型”。先生態,後經濟的做法相對于民居改造、動遷等策略是簡單的,易於操作的,但卻是至關重要的。鄉村振興是一個厚積薄發的過程,而生態景觀鋪墊就是“厚積”,各個地區的鄉村建築風格、色彩、材質都不盡相同,但是生態綠化卻可以統一規劃,合理建設,形成具有當地特色的“綠色風采”。在此過程中要將中國傳統文化對待生態的態度融入其中,即“立意”。在景觀立意方面,我國鄉村的“詩性”和“如畫性”應在各鄉村體現。鄉村生態環境應該繼承傳統中國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遵循藏風得水的原則。傳統的村落選址和布局都是依山傍水而建,強調精神感受的昇華與物質世界的和諧,注重住宅與自然環境的和融合。例如上海市金山區廊下鎮山塘村,整體風貌是“生態中的民居”。在建設之初就將保護自然山水的生態環境作為第一要素,依照“山水合一”的理念設計了鄉村郊野公園、鄉村游步道、景觀小河等景觀,整個鄉村布局借助喬木爲主的景觀負陰抱陽,民居前有水流,後有森林,使得整體鄉村雖然沒有大刀闊斧的開發民宿、農家樂等旅游設施,由於水、田、林、湖、人融合的生態環境,獲得了很好的居住體驗和游覽口碑。
打造如畫性的生態景觀需要保持鄉村的生態多樣性,需要多種生態植物搭配種植,打造鄉村“遠景”和“近景”合一的立體生態環境。生態景觀強調層次感,注重草地、林地、牧場、溪流和湖泊等多重景觀的叠加、虛實與組合。例如以民居群落為中心,遠景可用杉樹、柏樹、梧桐等當地樹種進行種植;近景使用農田、麥田、草地等大面積的農作物;點綴物使用荷花塘、曲橋、休憩亭、碼頭、垂柳岸等具有鄉村如畫性意象的景觀小品將村落與水系相互穿插,以生態為顏料,用繪畫的手法來“描繪”鄉村。
第二,旅遊要“真花”而非“假花”。“真花”指的是鄉村生態要返璞歸真,種真正屬於本鄉村的植被花卉,而非機械複製其他鄉村的“假花”。去形式主義的背後是要展現“種花是爲了更好的生活”的理念。長三角部分鄉村設計已經在建築設計上實行了“一戶一設計”的手法,即針對每戶人家不同的需求來决定開窗大小、空地面積、庭院大小。可以參照此模式對每個鄉村、每戶人家進行生態個性化打造。第一,在各鄉村村志、規劃文本的基礎上整合本地鄉村花卉智庫。將本鄉村的歷史生態植物進行統計和收集,在此基礎上進行景觀設計。設計師通過對不同品種的本地植物搭配,建設出專屬于各個鄉村的生態景觀設計,在形式上具有不可複製性,在方法上具有普適性,培養村民的居住體驗和審美情趣;第二,鼓勵農戶在門前種菜的基礎上開展“花田運動”。在菜園中種一些花期絢爛的蔬菜瓜果,讓農民發揮自己的想像來拼接,並參照“星級住戶”的評比模式評出“鮮花大使”等。如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開弦弓村在村道旁設立了“花籽取用亭”,方便農民美化庭院,打造多彩的生態鄉村;第三,以花為媒介,綜合打造“色香味”俱全的立體鄉村形象。不同色彩的花香帶來鄉村“韻味”,在擁有花田景觀的生態覆蓋基礎上,加入一些花壇、花盆、花地等“微景觀”,對鄉村牆角、駁岸、立面等觀賞空間進行填充,增加生態細節。
第三,生態要短期“優良”更要持久“迴圈”。鄉村生態景觀要形成內迴圈,造血能力,而非反復整治。江南鄉村的生態設計任重而道遠。設計與保護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要將可持續理念融入管理者、居民和遊客的意識中,從頂層設計的角度做預先設計,在法律法規中做詳細設計,在鄉村活動中做維護設計。
從頂層設計便要預先開始制定生態保護計畫。鄉村景觀建設好了,鄉村發展的上限才會高。要對村莊的生態環境有整體的整治方案,在科學合理的前瞻性規劃基礎上,抓住村民的生活習慣、生態區域活動熱圖、游覽熱門區域對景觀做出有針對性的規劃。例如對一些生態區域易受到破壞的區域進行游客活動限制,對一些旅游活動頻繁的區域加强管理和維護,對一些生活區域設置對人體有益的芳香植物等。
鄉村景觀的制定與執行需要政府政策的有力支援與保障。應成立專注于鄉村生態保護的協會,成立協力廠商監督,對鄉村特有風貌、植物品種進行規範。當前新時代鄉村振興發展戰略中,各地在推進農村建設和大力發展休閑農業旅游的背景下,制定相應配套的法律規範同時,通過定期問卷調研和村民走訪來瞭解生態環境中所遇到的不同問題。與高校規劃設計部門和具有影響力的設計企業合作。東華大學服裝與藝術設計學院舉辦了“我為鄉村種風景”的設計大賽,對目標鄉村提出針對性、創新性、前瞻性的設計策略,針對不同地方特色和村情設計綜合景觀環境治理方案,以進一步促進鄉村產業與產業鏈的建立與完善,達到真正意義上環境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的多元化景觀效應和實體産能經濟。
充分落實政府管理和農民自覺性維護。延伸“河長制”、“路長制”等管理策略,實行政府管理+個人監督的綜合環境承包制,鄉村中每家每戶負責家庭周邊一定範圍內的村容、村貌景觀治理,保證村容環境的乾淨整潔;每逢節慶村民可以自發在規定範圍內做搭建特色養殖區、懸掛特色植物等個性化景觀改造,並根據景觀好壞和“景觀大使”制度建立獎懲制度,鼓勵村民都參與到景觀設計中,讓村民成為鄉村景觀的主宰者。而規範化制度和社會力量的監督是鄉村可持續發展的保障,以形成緊密聯繫的鄉村景觀旅游體系。

5 結論

鄉村生態景觀的作為鄉村的“金山銀山”,寄托了人們的“鄉愁情節”,决定了鄉村産業的發展前景,承載著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歷史使命。鄉村的生態環境與城市的現代化設施就是當代的“圍城”,相互憧憬。鄉村要把鄉村生態建設的更像鄉村,以生態好為榮,以生態美為本,讓村民享受生態、尊重生態、依賴生態,這樣才能事半功倍的進行旅遊開發和鄉村建設。鄉村設計師和管理者們要牢固“先養後遊”的理念,明確生態景觀建設不是單純的種樹,而是文化輸入和産業輸出的重要載體,也是共同富裕的必經之路。通過對鄉村生態景觀的整體設計,以生態全面促進鄉村文化和經濟起航,助力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我國高品質發展奠定重要基礎。

参考文献

[1]
周武忠. 新鄉村主義論[J]. 南京社會科學, 2008(07): 123-131.
[2]
範建紅, 朱雪梅, 謝滌湘. 城市蔓延背景下的鄉村景觀生態安全影響研究[J]. 城市發展研究, 2016, 23(11):11-16.
[3]
劉黎明, 李振鵬, 馬俊偉. 城市邊緣區鄉村景觀生態特徵與景觀生態建設探討[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06(03):76-81.
[4]
郝衛國, 董雅. 整體設計觀——理想景觀串聯城鄉生活[J]. 裝飾, 2011(03):115-117.
[5]
李雪豔, 吳言, 時瀟瀟. 鄉村生態景觀設計探究——以南京石塘村為例[J]. 裝飾, 2020(10):130-131.
[6]
張羽清, 周武忠. 論鄉村景觀對鄉村振興的促進作用[J]. 裝飾, 2019(04):33-37.
[7]
王雨辰. 論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觀[J]. 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20, 57(05):26-35.
[8]
威廉·萊斯, 嶽長齡, 李建華. 自然的控制[M]. 重慶出版社, 2007.
[9]
趙旭東, 羅士泂. 生態到心態的轉向——一種基于費孝通晚年文化觀的再思考[J]. 江蘇行政學院學報, 2019(03):32-39.
[10]
孫彥斐, 唐曉嵐. 鄉村振興視閾下鄉村文化景觀的價值及實現路徑[J]. 江蘇社會科學, 2021(04):193-199.
[11]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2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9:167.
[12]
馬克思·霍克海默, 希歐多爾·阿道爾諾著, 渠敬東、 曹衛東譯. 啓蒙辯證法[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236.
[13]
Andre Gorz: Ecology as Politics[M]. Boston: South End Press, 1980:68.
[14]
楊宏. 生態環境與旅游産業發展的門檻效應分析[J]. 統計與決策, 2018, 34(21):146-149.
[15]
彭坤傑, 賀小榮, 魯玉蓮. 長江經濟帶旅遊產業—區域經濟—生態環境系統空間錯位及影響因素研究[J]. 地理與地理資訊科學, 2021, 37(05):117-123.
[16]
任保平, 杜宇翔. 黃河流域經濟增長-產業發展-生態環境的耦合協同關係[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21, 31(02):119-129.
[17]
方世南. 人類命運共同體視域下的生態-生命一體化安全研究[J]. 理論與改革, 2020(05):12-22.
[18]
沈滿洪. 生態文明視角下的共同富裕觀[J]. 治理研究, 2021, 37(05):5-13+2.
[19]
戴迎春. 江蘇省農民生態意識影響因素分析及對策研究[D]. 南京林業大學, 2018.
[20]
劉黎明. 鄉村景觀規劃的發展歷史及其在我國的發展前景[J]. 農村生態環境, 2001(01):52-55.
[21]
孫君. 農道沒有捷徑可走的新農村之路[M]. 北京: 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2011.
[22]
龐珺, 李增安. 農村景觀環境綜合整治技術模式研究[J]. 山東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20, 51(03):582-586.
[23]
仇保興. 生態文明時代鄉村建設的基本對策[J]. 城市規劃, 2008(04):9-21.
[24]
王曉毅. 生態文明話語下的鄉村振興[J]. 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9, 18(05):42-48+111.
[25]
顏毓潔, 任學文. 日本造村運動對我國新農村建設的啟示[J]. 現代農業, 2013(06):68-69.
[26]
安叢, 設計. 從日常生活開始——黑川雅之訪談[J]. 裝飾, 2013(01):58-61.
[27]
王海英, 張羽清, 周之澄, 英國、德國鄉村景觀設計剖析及對我國鄉村建設的啟示[J]. 江蘇農業科學, 2021, 49(20):9-16.
[28]
曲衛東, 斯賓德勒. 德國村莊更新規劃對中國的借鑒[J]. 中國土地科學, 2012, 26(03):91-96.
[29]
馬克斯·昆斯, 唐衛紅. 聯邦德國鄉村空間的新規劃[J]. 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學報, 1990(04):1-5.
[30]
Milbert A. Wandel der Lebensbedingungen in ländlichenRaum Deutschlands[J]. GeographischeRundschau, 2004, 56(9):2633.
PDF(622 KB)

267

Accesses

0

Citation

Detail

段落导航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