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制建構與自我賦權——社區空間更新公眾參與的實現路徑

趙樹望, 黃源典

PDF(758 KB)
东方设计学报 ›› 2023, Vol. 3 ›› Issue (1) : 1-6.
設計治理研究

機制建構與自我賦權——社區空間更新公眾參與的實現路徑

作者信息 +

Institutional Construction and Self Empowerment: The Implementation Path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Community Space Renewal

Author information +
History +

摘要

社區治理的基石和保障是公眾參與,無論是常態化的社區運營還是持續性的空間環境更新,都離不開挖掘和探究公眾參與的方式方法。西方的公眾參與發展歷史悠久,帶有很強的理論預設,幷不符合中國城市社區環境的現狀。本文提出建立與政府决策層、規劃設計團隊共同實踐社區空間更新規劃的多元主體的社區公眾參與機構,從平臺機制運營上調動參與社區空間更新的積極性,同時加強公眾居民的自我賦權意識,循序漸進的爲營造美好社區環境持續性輸出動力。

Abstract

The cornerstone and guarantee of community governance is public participation, which is inseparable from the ways and methods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whether it is normal community operation or continuous spatial environment renewal.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the West is long, with strong theoretical presupposition, which does not conform 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urban community environment in China. This paper proposes to establish a community public participation institution with multiple subjects that practices community space renewal planning together with government decision-making level and planning and design team, to mobilize the enthusiasm of participating in community space renewal from the platform mechanism operation, and strengthen the self-empowerment consciousness of public residents, gradually and continuously output power for creating a beautiful community environment.

关键词

社區空間更新 / 公眾參與 / 自我賦權 / 漸進主義决策

Key words

community space renewal / Public participation / self-empowerment / Gradualist decision making

引用本文

导出引用
趙樹望 , 黃源典. 機制建構與自我賦權——社區空間更新公眾參與的實現路徑. 东方设计学报. 2023, 3(1): 1-6
Shu-wang Zhao , Yuan-dian Huang. Institutional Construction and Self Empowerment: The Implementation Path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Community Space Renewal. Journal of Oriental Design. 2023, 3(1): 1-6

1 引言

公眾參與是優化和化解決策“控制性”的重要力量,在當下的社區空間更新設計語境中,隨著公衆的參與意願及認知水準不斷提升,其影響力已無限接近于社區規劃師,成為構建美好社區環境的中堅力量。如果從社會結構主義、制度主義和文化主義探究,哲學家哈貝馬斯上世紀就以從社會研究視角提出了公衆領域的理論,他以日常生活中劃分出一個空間範圍領域爲例,探索在這個範圍中人們自由表達意見與想法的方式方法,這就是與西方公衆參與理念相關的最早理論雛形。誠然,這個範圍領域在當時還只能被界定爲介于私人領域和公共權威之間的一個灰色地帶,是一種非官方的交流管道。基於哈貝馬斯的理想狀態,領域的存在理應是公私分明的,這是一種對全社會都開放的場所。與此同時,它的存在不應受到任何政治經濟利益所左右[1]。後來,他的設想成爲了現實,但實際的情况却是範圍領域只是針對上流社會開放,普通老百姓如若想參與其中,必須通過特定的選舉才能進入,這就大大違背了哈貝馬斯的最初設想。大眾媒體作為一種新型參與形式大大降低了公衆參與公共領域事務的門檻,電視廣播、雜誌、報刊等媒體的發展讓大眾有機會接觸到社會事物的討論,但是以個體爲代表的言論依舊被阻擋在無形設立的“門外”,這時候的公衆只擁有觀看某種討論的選擇權,而並不能真正的參與到社會事務的討論過程中。新媒體時代來全面來臨後,作爲現代先進生産力的代表,現代資訊技術還重塑了人群的關聯方式、人際間的溝通方式、社會治理的方式,因此也深刻地影響了公共參與的深度和廣度[2]

2 社區空間更新公眾參與的發展歷程

相較之下,作為城市規劃設計的公眾參與也經歷類似的發展變遷。在公眾參與城市規劃過程中,有很多專案是由當地政府主導,同時也有設計團隊組織的普通公眾的參與,在方法層面不外乎表現爲以下三種:1.公示法(Puhlic techniques)——通過媒體發佈傳達專案的規劃檔及方案;2.資訊收集法(Information gathering techniques)——利用調查問卷和表格收集民衆對專案的看法和態度;3.交流法(Interactive techniques)——設計師與公衆通過方案模型或圖紙進行互動,調整方案。但是,如果從不同國家對于公衆參與宏觀政策層面進行剖析,則呈現出兩種不同的傾向,主要受到了兩方面的思維影響。第一是基於民權運動和自由復興的影響,個人的自我意識不斷增強,面對社會有自我賦權的意識與意願;第二是現代化城市景觀規劃的機械性思維影響,它導致了城市出現了各種被人們詬病的問題,特別是城市中缺乏人文的關懷引起了很多公衆的深思,部分城市設計者也紛紛走下“神壇”,下至民間廣泛吸取公衆對于城市建設的建議與想法,關注社區的生活。規劃層面公衆參與更新了傳統城市設計和建設理念,使設計逐漸趨向社會化,同時也讓行業從關注單純的空間形態變爲關注更複雜的社會政治領域[3]。美國建築設計者Henry Sanoff最早在上世紀對“公眾參與”設計提出了個人的見解,他認為公眾參與是一種群眾參與政府公共事務決策的權利與義務。後來,Henry Sanoff又根據前期調研的成果與材料,特別是DESIGN GAMES活動中與當地居民共同完成的設計過程的每一個步驟,羅列總結幷編著出版了後來的《Seeing the Environment》、《Designing with Community Participation》等書籍著作,初步建構了公衆參與的雛形。在這期間的一系列設計理論研究成果中,多元主義是當時規劃理論最先被引用的西方政治學議題,其中最著名的研究學者是保羅.達維多,他的研究文章《規劃的選擇理論》(A Choice Theory of Planning)以多元主義爲背景,提出了公衆參與的一系列條件與基礎,同時他還提議社會可以形成“宣導性規劃”(Advocacy Planning)的理念,將社會中存在的各種需求及價值願望融合在一起,通過細緻而系統的協商做出相對客觀的價值判斷,對今後的工作開展做提前準備。美國著名學者謝裡.安斯坦(Sherry Arnstein)發表了《關於市民參與設計階梯》(A Ladder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的文章,較爲系統的建構了公衆參與的理論體系(如圖1),這是到近些年仍然被世界各地學者採用的理論標準,其中的方法論以及技術標準十分具有借鑒價值。安斯坦認為公眾參與設計應當從三個層次八個層級來分析,這樣才可以全面而真實的反應公衆在參與設計中所謂的地位高與低。具體來看,這八個層面分別是:(1)操縱(Manipulation)(2)治療(Therapy)、(3)告知(Informing)、(4)諮詢(Consultation)、(5)展示(Placation)、(6)合作(Partnership)、(7)權力轉移(Delegated Power)、(8)民衆控制 (Citizen Control)[4]
圖1 安斯坦市民公眾參與階梯

Full size|PPT slide

我國自20世紀末引進西方的公衆參與模式至今以來,各級政府及專家團隊都意識到其在構建理想和諧人居城市環境中的重要性,但是作為參與主體的公眾卻因為種種原因並未能夠完全融入和響應政府決策部門組織開展的公眾參與活動,社區規劃公衆參與在內容和效果上都流于形式,如何探究其深層次的原因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第一,公衆在思想意識層面存在一定的欠缺,認為社區的更新規劃由居委會等政府機構主導開展,與自身關聯性相對較弱。第二,公衆的更新設計相關專業背景知識欠缺,無法真正有效的作爲主體參與到規劃專案的運營之中。針對上述問題,應當引導公衆在相對平等的語境中真實表達個體訴求,從而實現多元主體的利益平等,爲參與效果提供有效保障。同時,伴隨著設計技術的革新及人本主義理念的深刻影響,公眾的意見與想法已逐漸成為社區規劃領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從發展的角度來看,當下的社區空間更新設計中公衆參與相較于傳統最大的特色應體現在兩個層面。第一是技術層面,即由不斷優化發展的資訊技術特別是虛擬實境技術、新媒介數位技術爲公衆表達個人意願、參與和體驗環境規劃設計提供了保障,這實現了建築學者的阿摩斯.拉普蔔特在“環境意義中”提出的一種溝通的管道[5]。第二是平臺機制層面,即加強個體公眾在參與優化日常生活環境的意識,弱化以政府爲導向、設計人員主觀決定社區規劃設計成果的思維,嘗試建立三者在社區更新規劃設計中的平臺媒介,即多元主體公眾機構,爲參與社區環境治理與優化提供機制保障(如圖2)。社區的環境更新承載著居民的共同記憶,平臺媒介的存在使三者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只有與公衆時刻保持多元互動與回饋的關係,才能讓空間文化得以傳承並實現創新[6]。此外,應當充分發揮多元主體公眾機構的職能作用,引導公衆在相對平等的語境中真實表達個體訴求,從而實現多元主體的利益平等,爲參與效果提供有效保障。
圖2 公衆參與社區環境更新平臺機制

Full size|PPT slide

3 社區空間更新公眾參與的實現路徑

3.1 建立多元主體的社區公眾參與機構

從實際的操作層面看,建立多元主體的社區公眾參與機構不同於政府機構的職能,應當是在政府組織賦權下的獨立運營社會團體。同時,它的存在又區分於民間團體,在某種程度成為連接政府與公眾的“橋樑”;可以統籌和組織公眾意見的收集、協調不同利益體之間的矛盾關係、簡化或化解不必要的衝突。此外,多元主體的社區公眾機構應當優化現有的參與程式,利用專業優勢建立一套簡化且便于被公衆理解認知的參與模式,從而提升公衆參與的效率,協同决策層與設計專家團隊共同推進社區環境建設專案的開展。機構還應當成爲教育和提升居民參與意願的平臺,定期組織開展相關教育活動、環境優化活動,推動公眾參與的具體事務開展。按照以上目標和願景,我們嘗試將多元主體的公眾參與機構職能進行總結(如表1):
表1 多元主體參與平臺具體事務
特性 類型 具體事務

組織性
組織多種形式研討活動 定期召開專案研討會,組織公眾參與的評比比賽,調動公眾積極性
統籌公眾參與進度 優化專案公眾參與週期,在確保專案進度同時順利開展公眾參與活動
協調上傳民意 當現有規劃方案及政策與公衆想法出現矛盾,需充分收集民意,組織與政府及設計團隊協調,必要時建議修改規劃方案及政策
教育性 開展教育活動 開展科普教育,激發公眾參與公共社區環境建設的意識
提升社區活力 通過空間環境改建或新建,促使更多社會公衆的關注與融入
保障性 運營管理 引入多元資本,保障機構正常運營
人力資源 廣泛招募固定工作人員及志願者,提供就業崗位
在以社區多元主體的公衆參與機制運營時,針對參與中遇到的差異化問題,應從內容和形式上體現其組織引領公眾參與的優勢,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3.1.1 公衆機構的雙向性

根據中國現有的國情與實際情況,公眾機構的建立需要在政府的引導組織下、由社區居民獨立選舉成立,形成既代表政府利益又能充分體現民意的良性互動機制。機構應强化其存在的核心作用,在保證政策和規劃方案合理的傳達及被解讀的同時又能實現代表廣大公衆訴求與目標,起到連接“上”“下”的雙向性作用。此外,機構的雙向性還體現在增强公衆的參與意識,協調多種利益團體的關係,使民眾與政府的溝通時間成本大大降低,努力實現社區環境規劃的目標與方向。

3.1.2 豐富社區參與的形式和內容

機構應當充分利用資訊數位技術,組織開展多種增强公衆規劃設計相關背景知識的培訓活動,綫上與綫下活動相結合,使公衆從認知層面及心理層面最大限度的接受幷認可公衆參與。這同時也是當今規劃設計領域公眾參與的主要任務同及發展的必經之路。如何實現目標,需要平臺管理者有效的引導,不僅維護社區空間環境、加强多管道宣傳,還應探討如何增強公眾的自我參與意識,讓社區環境與空間成為居民的精神客廳[7]。此外,即時把握社會生活的變化趨勢,瞭解個體的需求,在動態變化中建立公眾參與的良好互動關係。

3.1.3 建立公衆參與評價體系

社區的環境更新本身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系統性過程,當目標物件置於更宏觀的街道維度之下,需要考慮的因素就更複雜,不僅是地域文化、地理環境等因素,還需要考慮空間記憶、居民生活習慣等因素。當這些因素在規劃設計决策前沒有考慮周全,就有可能會引發整體規劃出現被質疑的風險。現有的認知更多停留在政策制訂層面,存在很多有待完善的問題,特別是針對作爲缺乏相關學科背景知識的公衆如何切實有效參與到公衆參與活動中是一大難點。所以多元主體的公衆機構應該建立一套簡易有效的公衆參與評價體系,來應對現有參與中的差異化問題。同時,評價體系的建立還可以完善設計團隊在决策中存在的問題,妥善處理設計中存在的爭議,及時發掘隱性的風險,輔助規劃設計政策同時對方案整體進行優化。

3.2 動態漸進的參與過程

現階段,中國國內與規劃設計類的公眾參與都遵循著《城鄉規劃法》的條例與要求,這是因為《規劃法》中明確確立了規劃中的公衆參與原則與時間節點。但從實際的項目操作進行反思,被嚴格限定的程式化以及時間節點往往無法符合社區發展的特殊需求,特別是在處理紛繁複雜的社區生活問題時,法律政策往往制約了公衆參與的進程,導致無法爲專案開展提供積極有效的幫助。作為塑造多元文化、保存居民記憶的社區環境空間,多年以來一直受到來自理性主義的決策影響,這也是社區景觀千篇一律、缺乏豐富文化內涵而導致乏善可陳的根本原因。當互動的理念融入當代的公衆參與語境時,公眾參與更應摒棄所謂“一刀切”的模式,轉而探索如何利用新技術在過程中建立多重關係主體的互動與交流,使社區環境的規劃融入更多社會層面的文化因素。
相較于理性主義的决策模式,國外部分理論學者開始探討如何在決策中運用漸進主義決策。漸進主義决策模式是由理論學家查理斯·林德布洛姆(Charles E. Lindblom)最早創立,表現出多元論的特色。該模式有三個基本原則:即連續的有限比較、離散的漸進主義以及多重決策者的相互調適[8]。通過連續比較相近的決策方式,適合簡化决策的風險,將問題的事實與將要達成的目標有機結合,使得决策趨向于無限接近最初制定的價值目標。離散式的決策使目標探索一直處在動態的變化維度中,讓新的目標建立推動整體的政策導向。協調不同利益群體的決策多數建立在沒有固定目標的基礎之上,通過多重目標的研討與協商,進行適應性的調整,從而尋求其他決策者積極的反應,最終達成一致性。
漸進主義决策理念强調建立一個遠期總體的概念目標,通過多方不斷的交流和協商調整,最終趨向無限接近目標,在此過程中,團體中的每個個體都應充分表達意願和訴求。當運用這種理念思考公衆參與場景時,則可以很好的處理現階段所遇到的問題,衍生出動態漸進的過程參與形式。總的來說,動態漸進的參與形式以互動性理念爲基礎,強調持續不斷以及反復溝通,在公衆參與形式中表現爲三個維度。第一維度是協商維度,即參與主體的公眾機構與設計團隊進行深入研討,廣泛交換意見,每一次的研討都爲了便于建立更爲和諧穩固的關係[9],在過程中各方總結想法和見解而無需達成一致性。第二維度是量化維度,即將協商總結的內容與見解結合實際規劃政策要求、場地現狀、空間因素等通過數位技術的動態類比和叠加呈現出來,尋找共性和差異性。第三維度是評價維度,即組織專家團隊和公衆機構的代表共同商議,求同存異,努力實現各方“利益”的最大化。只有方案獲得大多數人的認可時,規劃設計的公眾參與才會對將來的建設產生積極的影響。
當下,社區環境的多元文化幷置及複雜性加大了公衆參與的難度,在規劃中想要彰顯景觀的社會性與文化性,最重要的是通過反復深入的研究比較和分析研討來全面提升空間品質,循序漸進的對塑造可識別性城市文化、提升空間屬性起積極正面作用,具體表現爲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動態漸進式的公眾參與可以完善社區景觀空間的功能性,全面提升公衆的生活品質;在參與的過程中,通過不斷地挖掘公眾需求,使規劃設計趨向滿足大部分人的預期,從而構建為民所用空間環境。其次,動態漸進的公眾參與有利於增強社區的凝聚力,通過長期組織參與活動,可以不斷加强居民關注公共事務的意識,對社區未來的發展提供保障。最後,動態漸進的公衆參與增强了景觀空間的文化屬性,通過不同形式的互動交流,營造出更具歸屬感和集體記憶的生活環境。

3.3 公眾的自我賦權

資訊網路的迅猛發展使得社會形態呈現多元化傾向,以人爲本的理念進一步深入人心,公衆參與也更加注重多維度的協調與溝通。就參與環節而言,資訊技術建構的網路平臺充分發揮了媒介傳播的優勢,取代了傳統紙質的公示檔以及聽證討論會等方式,將資訊發布及公衆參與由實體轉向了虛擬。多重關係交織的社會網路塑造了社會角色的不確定性,公眾在處理現實和虛擬關係時,往往會根據自身定位的“現狀”進行調整,而不受環境所產生的影響。相比較之下,公眾參與活動作為社會化的行為一直與城市空間環境保持著密切關聯,但同時卻不受城市空間環境的影響,而是基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感知和互動中形成的。所以說,公眾與城市空間一直保持著相互建構的關係,任何行爲是隨著認知層面的改變而不斷變化的,公眾參與亦如此,城市空間中由互動行為營造的“景觀景象”是暫時的,會隨著人們的思維方式、認知的不斷更新而變化。
現階段的社區環境更新公衆參與在拋開所謂政策層面及流程問題的影響之外,最主要問題之一還是存在于思想層面,即沒有培養系統性的參與規劃和社會事務的意識。意識的形成並非一蹴而就,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讓人們在反思人與環境關係同時,嘗試以個體微觀視角重新思考與社會的關係,實現自我認知與自我賦權意識。公眾的自我賦權有利於培養和增強公眾參與的意識,循序漸進的從記憶層面、差异層面以及充分表達個人意願層面實現從被動參與到主動參與的轉換。
首先,社區蘊含了豐富的文化內涵,是社區居民承載共同記憶的空間場所。在數位化時代,數量化、視覺化的觀測,不斷積累社會運行的資料特徵[10]有利于借助新技術表達個體對環境空間的感知和情感,加強共同記憶是培養公眾參與意識的第一步。其次,由於個體的差異性,導致了認知世界和表達觀念的方式存在不同,基于少數人群認知下所營造的社區景觀環境是無法全面而充分的賦予景觀豐富文化內涵,只有包容幷借助于個體的差异性和多樣性,才能營造出充滿活力的社區環境。最後,作爲個體的公衆應當培養認知和充分表達自我意願的能力,這是因爲現如今的社區景觀媒介的存在不再局限于傳達符號學資訊,更需要公衆給予充分的回饋從而塑造景觀媒介,這種互動性需求指引公眾通過感知來重新定義景觀環境,而環境的變化與發展則又會影響個體的生活和行為,這是相輔相成的有機統一的系統。所以,充分表達個體意願可以在景觀建成後全面提升使用滿意度,從而更好的建構理想的人居環境。

4 結語

公衆參與是當代社區治理合理化運營的基石,也是社區空間更新、實現美好社區建構的保障。在這其中,多元主體的社區公眾參與機構建立,從機制上調動了公衆參與社區空間更新的積極性;此外,加強居民公眾的自我賦權意識,運用漸進主義决策理念組織公衆參與社區環境的治理工作。

参考文献

[1]
施蕾. 新媒體語境下的公衆表達—網路公共對話的可能[J]. 東南傳播, 2009, (4):27-28
[2]
唐有財, 張燕, 于健寧. 社會治理智慧化:價值、實踐形態與實現路徑[J]. 上海行政學報, 2019, 20(04):54-63.
[3]
Ian H. Thompson. Ecology Community and De1ight-sources of Values in Landscape Arehiteeture. 2017:127-128.
[4]
蔡定劍. 公眾參與——一種新式民主的理論與實踐[Z]. “憲政的中國趨勢”大型系列高級講壇(第五期).
[5]
Amos Rapoport, Culture. Architecture, and Design[M]. Chicago, Locke Science Publishing Co. Inc. Inc, 2015
[6]
周武忠. 基於歷史文脈的城市更新設計略論[J]. 中國名城, 2020(1).
[7]
李雄, 張雲路. 新時代城市綠色發展的新命題:公園城市建設的戰略與回應[J]. 中國園林, 2018, 34(5):38-43.
[8]
沈莘. 從先驗理性到經驗理性——對林德布洛姆“漸進主義”決策理論的解讀[J]. 政治思想史, 2020, 11(03):123-130+199.
[9]
Bose, Mallika. Community Matters: Service-learning in Engaged Design and Planning[M]. Tools for Community Planning,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2014.
[10]
孟天廣, 趙娟. 大資料驅動的智慧化社會治理 :理論建構與治理體系[J]. 電子政務, 2018, (8).
PDF(758 KB)

435

Accesses

0

Citation

Detail

段落导航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