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宇宙未來圖景體系設計

林苗苗, 項建恒

PDF(888 KB)
东方设计学报 ›› 2022, Vol. 2 ›› Issue (3) : 18-24. DOI: 10.12400/isds.jod.2022052804
元宇宙研究

元宇宙未來圖景體系設計

作者信息 +

Future Picture System Design of Metaverse

Author information +
History +

摘要

在當前元宇宙大熱的背景下,不同的學科對元宇宙都有各自領域的解釋,但是幷沒有較爲準確的元宇宙模型形態,爲了對未來元宇宙特徵進行預測,使用中國知網CNKI和Web of Science資料庫對元宇宙相關文獻進行檢索,將資料庫中較為的權威元宇宙研究通過VOS視覺化圖譜軟體進行高頻詞彙共現。其次,通過這些共現詞彙尋找到當前較為集中的元宇宙世界人的發展、教育元宇宙、元宇宙技術基礎、元宇宙產業、元宇宙社會這五個研究方向。再將這些研究方向置入政治、經濟、文化、地理、社會(區)五個維度當中逐層分解,推演出未來元宇宙的基礎特徵,最終通過資訊視覺化的方式設計出未來元宇宙的基礎模型。文章通過大量的研究獲得其中最主要的共現詞、最主要的研究方向與最主要的特徵,在這個過程中,將非主要的數據剔除,保留下高頻的、被普遍認可的領域,這可能就是未來的元宇宙特徵。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the current Metaverse, different disciplines have their own interpretations of the Metaverse, but there is no relatively accurate Metaverse model form. In order to predic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etaverse in the future, CNKI and Web of Science databases are used to search the literature related to the Metaverse. High frequency word co-occurrence was carried out by VOS visualization atlas software. Secondly, through these co-occurrence words, five research directions, namely, human development, education, technological foundation, industry and society of the Metaverse, are found. Then, these research directions are put into the five dimensions of politics, economy, culture, geography and society (region) layer by layer decomposition, deduce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uture meta-universe, and finally design the basic model of the future Metaverse through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 Through a large number of studies, this paper obtains the most important co-occurrence words, the most important research direction and the most important features. In this process, non-major data are removed and the high-frequency and universally recognized fields are retained, which may be the future features of the Metaverse.

关键词

資訊視覺化設計 / 元宇宙 / 視覺化分析

Key words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 design / Metaverse / Visual analysis

引用本文

导出引用
林苗苗 , 項建恒. 元宇宙未來圖景體系設計. 东方设计学报. 2022, 2(3): 18-24 https://doi.org/10.12400/isds.jod.2022052804
Miaomiao Lin , Jianheng Xiang. Future Picture System Design of Metaverse. Journal of Oriental Design. 2022, 2(3): 18-24 https://doi.org/10.12400/isds.jod.2022052804

0 引言

在Facebook改名為元宇宙後,元宇宙像一把火把互聯網的熱情都燃燒了,國內外公司紛紛入局,元宇宙前景似乎一片大好。稍微懂點互聯網的人都要談點元宇宙,漫威、DC、泡泡瑪特,甚至連QQ秀都聲稱自己是元宇宙,那麼元宇宙,到底是什麼呢,筆者試圖用視覺化的方式厘清當前元宇宙的研究發展態勢,為元宇宙未來的秩序建立進行一定的探索。
在對數據進行研究之前筆者要指出,本研究所提及的元宇宙一詞來源於1992年的小說《雪崩》,在文中,元宇宙的原文單詞為Metaverse,從詞義上來解釋,“meta”即是超越,“verse”的部分則指向universe(宇宙),Metaverse這個複合詞的意思即是超越現實宇宙的宇宙,在翻譯的過程中,爲了賦予虛擬的意味,把Metaverse翻譯成立元宇宙。而在國內,最早提及元宇宙的是學者韓民青,他在《東嶽論叢》2000年第6期上發表了一篇哲學文章《宇宙的結構、演化與人類的作用——新人擇原理與人學宇宙觀》,在這之後共發表了7篇與元宇宙有關的文獻,在學者韓民青的“元宇宙”系列研究中,元宇宙一詞有著這樣的釋義:比人類的本宇宙層次更原始的背景宇宙層次,它具有與本宇宙不同的性質,屬於另類宇宙;我們的本宇宙生長在元宇宙的基礎上,本宇宙是由元宇宙演化生成的更高一級的宇宙。此元宇宙中的本源宇宙內涵顯然與國內外學者當前研究中提及的虛擬宇宙的內涵大相徑庭,因此不在本文討論的範圍。

1 元宇宙文獻研究現狀

1.1 元宇宙資料來源與方法

本研究所使用的資料全部來自中國知網CNKI資料庫和美國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資料庫中的SCI-EXPANDED,ESCI,A&HCI,CPCI-SSH,SSCI,CPI-S索引範圍。經過嘗試後,在WOS核心 合集中對外文文獻采取以下檢索策略:檢索主題“TS=Metaverse”; 語種“All Languages”,文獻類型“All document types”;時間跨度不限。在該檢索策略下共獲得文獻143篇,資料下載日期為2022年4月24日。針對國內文獻在CNKI資料庫采取了同樣的檢索策略:檢索條件:主題=“元宇宙”,時間跨度不限,共檢索到998篇文章,資料下載日期為2022年4月10日。
VOS(visualization of siml)是荷蘭萊頓大學Van Eck與Waltman研究的視覺化軟體,是一款文獻知識圖譜共現軟體,往往被用于作者合作網路、作者共現、詞彙共現等文獻分析的數據視覺化中。VOS不需要學習編程知識即可實現知識圖譜的視覺化,其適配的範圍有CNKI、CSSCI、Web of science等應用較廣的文獻資料庫格式。在本次視覺化分析中,將選取被引量不小於1的文獻進行資料分析詞彙共現。

1.2 元宇宙資料檢索結果

國內的CNKI資料庫中,符合條件的共有121篇,其中期刊論文有110篇,碩士論文8篇,博士論文2篇。資訊科技以48.8%的占比排在第一,共59篇;社會科學以29.8%的占比排名第二,共36篇;哲學社會科學占比28.1%,共34篇;經濟與管理科學占比19.8%,共24篇;基礎科學占比14.1%,共17篇。
VOS中生成的關鍵字共現圖譜由國內與國外兩個部分區域組成,見圖1,國內出現較多的詞有“元宇宙”、“數位孿生”、“人工智慧”、“區塊鏈”、“虛擬實境”、“教育元宇宙”、“NFT”等。其中“人工智慧”與“區塊鏈”兩個詞彙主要是針對元宇宙的技術基礎研究。“元宇宙”、“虛擬實境”則是與本研究的主題直接相關的內容。
圖 1 元宇宙文獻圖譜

Full size|PPT slide

國外文獻符合條件的共有64篇,其中有35篇文章,22篇會議文獻,4篇社論材料,2篇綜述,篇均被引數9.59。電腦科學理論與方法領域的研究與應用是本次研究樣本中最多的,占到了21.9%,共14篇;其次是工程電子電氣方向占比17.2%,共11篇;電腦科學人工智慧的占比爲15.7%,共10篇;電腦科學資訊系統占比15.7%,共10篇;商業方向占比爲9.4%,共6篇;電腦科學控制論占比7.8%,共5篇;教育科學學科占比7.8%,共5篇;電腦科學跨學科應用占比6.2%,共4篇,電腦科學軟體工程占比6.2%,共4篇,教育教育研究方向占比6.2%,共4篇,管理方向占比6.2%,共4篇,電信方向占比6.2%,共4篇。
國外的共現結果在VOS中生成的關鍵字共現圖譜顯示,共現圖譜由兩個部分區域組成,出現較多的詞有:“Student”、“Education”、“Class”、“Virtual reality”、“Communication Technology”、“Information”、“Augment reality”、“Second life”、“User”、“System”、“Service”、“Performance”、“Avatar”。其中“Student”、“Education”、“Class”這三個詞彙所指向的是教育方向的元宇宙研究,而“Augment reality”、“Information”與“communication technology”這三個詞則指向了元宇宙技術相關方向,“Second life”、“user”、“performance”、“avatar”與“creation”指向的則是元宇宙領域人的社群體驗。

2 元宇宙文獻分析結果

按關鍵字聚類狀况將共現詞篩選後可將元宇宙歸納出五個較爲集中的研究方向:虛擬人類發展,教育元宇宙,元宇宙技術基礎、元宇宙社會,元宇宙產業,以此作為後續元宇宙未來圖景特徵的基礎。

2.1 元宇宙技術基礎研究方向

“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人工智慧”、“數位孿生”、“區塊鏈”、“Augment Reality”、 “Information”、“Communication Technology”這幾個共現詞彙指向的則是以虛擬世界建模、虛擬世界模擬仿真、虛實結合聯動的當前元宇宙所面臨的技術挑戰這一方向。2021年3月,學者Siyaev, Aziz,A與Jo, Geun-Sik在文章《Towards Aircraft Maintenance Metaverse Using Speech Interactions with Virtual Objects in Mixed Reality》中提及他們在使用混合現實的技術構建了數位孿生的虛擬飛機維修體驗,發掘其在學習培訓領域的潜力以應用于飛機維修領域。2022年向安玲、高爽等四位學者在《知識重組與場景再構:面向數字資源管理的元宇宙》一文中結合了元宇宙的時空延展性、人機融合性、經濟增長性、基於數字孿生、拓展現實、區塊鏈等技術從資源標引、知識重組等環節,分析了數字資源與元宇宙的關係,得出了元宇宙中的數字資源將會呈現出數字孿生、虛擬原生、虛實相融的幾大階段。2022年,SANG-MIN PARK與AND YOUNG-GAB KIM《A Metaverse: Taxonomy, Components, Applications, and Open Challenges》一文中提出當前的元宇宙社交互動所能帶給我們的體驗應當結合當前XR(擴展現實)應當結合目前的VR(虛擬實境)、AR(增強現實)、MR(混合現實)去討論,包含了Meta在內的元宇宙企業也在研究試圖利用外周神經系統的輸出和腦機介面來進行交互 。

2.2 元宇宙産業研究方向

“Digital Twin”、“NFT”、“區塊鏈”、“數字孿生”、“Second Life”、“Virtual Reality”、“虛擬實境”,這幾個詞共同的指向了將虛擬實境技術、區塊鏈技術、數位孿生技術等多種技術整合而産生的新興互聯網産業。早在2008年,Adel Hendaoui、Moez Limayem 、Craig W.Thompson在《3D social Virtual World》中就遊戲《Second Life》進行了深入研究,指出該游戲的面積由2003年的64英畝增漲至當時的65000英畝,約有50萬虛擬居民定期訪問,來自中國的Anshe雇傭了一些藝術家與工程師在虛擬房地産上投機賺了大約100萬美元。IBM也收購了許多島嶼在游戲中創建虛擬角色。在當時,有許多的公司選擇把元宇宙作爲展示形象和産品的舞臺,在遊戲中提供產品使用甚至將其轉化現實世界中的產品,微軟與eBay在當時則把《Second Life》作為招聘會場所,在虛擬世界中招聘員工。研究中更是指出,這樣的虛擬協作模式可能會轉化爲一種虛擬公司。前文提及的《Avatars, People, and Virtual Worlds: Foundations for Research in Metaverses》也在研究中指出了元宇宙環境與已知的工作環境有所不同,且指出他們目前的研究得出的數據對元宇宙環境中團隊協作能夠提供相關的實踐經驗,該研究的所有研究目標都是爲了加强元宇宙環境中虛擬團隊協作的研究和實踐,希望元宇宙線上辦公協作,對于元宇宙産業的未來集群提供了一個方向。

2.3 教育元宇宙研究方向

教育元宇宙周圍的高頻共現詞為“Student”、“Education”、“Class”、“教育元宇宙”、“Virtual Reality”、“虛擬實境”,該方向從沉浸式教學的角度出發,以虛擬實境為技術手段,提供線上教學服務,作為現實教學的補充或替代,新冠疫情的發展也使得這一領域快速發展。2017年1月哈佛大學教育研究生院沉浸式學習小組與北京師範大學智能學習研究所共同舉辦了沉浸式學習專家研討會幷出版論文集,爲用虛擬實境的方式進行教育和沉浸式學習制定了一個戰略願景,討論了通過虛擬實境(VR)、多用戶虛擬環境(MUVEs)和混合現實的技術來提高積極性和擴展學習邊界的方式。2021年,劉革平、王星等四位學者在《從虛擬實境到元宇宙:綫上教育的新方向》一文中分析了元宇宙應用于綫上教育的具身認識、分散式認知和沉浸式理論基礎,探究了基于元宇宙的智能教育的構造環境、資訊環境、心理環境與文化環境,得出了推進元宇宙教育新基建、形成元宇宙線上教育新框架、厘清元宇宙綫上教育發展新倫理的未來元宇宙發展預期。

2.4 元宇宙社會研究方向

“Virtual Reality”、“Communication Technology”、“Second Life”、“User”“System”、“虛擬實境”共同的指向了包含有社會機制、結構和關係的聯動變革的元宇宙未來設計構想。《A Metaverse: Taxonomy, Components, Applications, and Open Challenges》一文中也提出與以往的元宇宙研究不同,當今的元宇宙世界研究應當隨著Z世代的價值觀變化從《Second Life》轉移到《Roblox》上。其次,當前的研究與最早提出元宇宙概念的小說《雪崩》不同,深度學習的發展使得視覺和語言識別的準確性大大提高,所能提供的沉浸式互動感也較當初的虛擬世界體驗大大提高。國內學者胡泳與劉純懿在《元宇宙社會":話語之外的內在潛能與變革影響》一文中指出元宇宙的烏托邦式的社會構想與社會實踐,在生產創造、認知與經驗、社群與身份三個方面都呈現出有待激發的變革性。

2.5 元宇宙中人的發展研究方向

“Second life”、“User”、“Performance”、“Avatar”、“Creation”等聚類詞共同的指向了未來元宇宙中人自身的發展。在2009年,學者Alanah Davis、Deepak Khazanchi等五位學者就元宇宙這一概念就較有預見性的在文章《Avatars, People, and Virtual Worlds: Foundations for Research in Metaverses》中提出了一個元宇宙當中虛擬人類是如何協作的概念模型,認爲元宇宙環境的虛擬人類的協作對當前的傳統環境工作是有借鑒作用的,且該模型對元宇宙未來協作的實踐是有所幫助探索。國內學者喻國明在《未來媒介的進化邏輯:“人的連接”的反覆運算、重組與升維》從媒介發展的角度預測:互聯網的下半場應該是新技術促成場景的產生,新的媒介定義了新的虛擬世界,甚至可能定義新的人的內心世界,學者呂鵬在《元宇宙”技術——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一文中指出:元宇宙在有限的生命長度內給予個體更多元的生命體驗與勞動機會,通過虛擬多元的創造設計,能彰顯了個體生命價值。虛擬勞動能够最大限度地克服外在條件的限制,這正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體現。

3 元宇宙圖景拆解

對元宇宙世界人的發展、教育元宇宙、元宇宙技術基礎、元宇宙產業、元宇宙社會這五個方向用政治、經濟、文化、地理、社會這五個維度繼續分析得到了表1的元宇宙圖景特徵,以供元宇宙未來圖景的設計。
表1 元宇宙圖景特徵
政治 經濟 文化 地理 社會
元宇宙社會 全息孿生 消費重塑 倫理重構 突破時空 平行社會
元宇宙產業 精准監測 數位貨幣 數字版權 彈性擴展 AI供給
元宇宙技術基礎 治理精度 區塊鏈 跨文化 空間社交 數字基建
教育元宇宙 重塑思想 節約成本 沉浸式 聯接場景 多方互動
元宇宙世界人的發展 共融平等 角色重塑 認知賦能 尺度拉伸 自由人

3.1 元宇宙技術基礎特徵分析

在元宇宙世界中,技術是一切的基礎,從當前的元宇宙包含數位孿生、智慧城市相關的技術來看,元宇宙世界中,政府對城市的管控,治理的精度都會更上一層樓。當前元宇宙技術基礎中與經濟有關的無疑是區塊鏈技術,資訊不可篡改、透明、去中心化的特徵使得其可以在元宇宙世界中進行登記結算、知識版權保護、身份證明與防偽。此外元宇宙技術基礎的跨文化特徵又表現在該技術使得文化傳播不在局限于區域範圍,在全球範圍內,只要接入元宇宙就能擺脫以往空間隔絕的狀况,實現空間社交,從而促進跨文化的交流。從社會層面去談元宇宙技術基礎,又不得不提到數位基建這一發展趨勢,爲了保證國家在相關領域不落于他國,加強數字基建刻不容緩,而以5G、區塊鏈爲代表的技術正是元宇宙世界的基礎。

3.2 元宇宙產業特徵分析

在Google Trends當中輸入“Metaverse”一詞並將時間設定為2012年4月29日-2022年4月19日,我們得到了圖2,從Facebook改名Meta後,元宇宙非議不斷,但也不妨礙其井噴式的發展。在産業發展這一方面,元宇宙的發展使得政府對各産業的監測管控能够更加精准。經濟上,因爲元宇宙産業所生産的被消費産品不同而得到了消費重塑。在文化方面,區塊鏈的發展使得數位産品也擁有了其NFT數位編碼。在地理上,由于元宇宙突破了空間的限制,各個產業的勞動者得以在世界上的任何一個交流參與工作,工作的彈性被大大擴展。在社會層面,與以往通過現實製造,或線上設計渲染不同,如此大體量的世界創造使得AI創造供給深入到社會的方方面面。
圖 2 元宇宙產業發展趨勢

Full size|PPT slide

3.3 教育元宇宙特徵分析

相較於元宇宙技術與元宇宙產業,教育元宇宙能獨立出來作爲一個方向還是由于社會原因。疫情之下,大量的線下課程轉往線上,學術會議ACAI把2020年的研討會放在了任天堂《動物森友》
會上舉行,中國傳媒大學在《我的世界》沙盤遊戲中複刻校園完成畢業典禮,這些案例都說明瞭教育元宇宙已經開始發力,而學界也針對這些案例進行了一些研究。從政治的角度去分析教育元宇宙的未來特徵,新的媒介的產生往往會帶來一些新思想,思想的重塑總是包含有利弊,在國家層面必然會做好相關的數位資訊立法與監管。從經濟的角度去看就更容易理解了,線上教育的優勢正是節約成本,這個成本包含有經濟的,也有時間的。而比傳統的綫上教育更有優勢的則是元宇宙在文化傳播時沉浸式的優點,這樣的模式使得受教育者從被動吸收反過來主動探索。在地理上,這一模式還能聯接場景,精密儀器與飛行器的故障不總是能被每一位學員遇到,模擬出來的場景化學習更有利于鍛煉大多數學員的實踐能力。而在社區社會方面,元宇宙的教育使得家長、學生、老師有更多的機會可以互動,使得教學資訊可以更順暢交流。

3.4 元宇宙社會特徵分析

可能較早出現變化的就是國際政治,加勒比群島國家巴貝多就于2022年1月1日設立元宇宙大使館。在互聯網剛發明的時候可能沒人想過這能影響到一國命運,但從2022年2月份的烏克蘭的總統通過“推特外交”的方式獲取了國際社會大量的支持都在告訴外界這一媒介的力量。元宇宙作為一種新媒介,可以讓元宇宙中的人城市全息孿生參與政治,也可以全息孿生的參與國家政治乃至全球政治,這樣的政治參與方式是前所未有的。而在經濟方面,我們也能從現在的虛擬時裝、虛擬房産發現端倪,新的數位産品出現,消費方式也正在被重塑。而基於元宇宙社會所產生的文化問題也有許多,如資產保護、遺產繼承、虛擬性侵犯等倫理問題也將被重構。由於地理上的突破時空的特徵,使得元宇宙的社會包含有平行社區的特點,而不再只是我們常見的居委會、社區、街道等組織。

3.5 元宇宙社會人的發展特徵分析

去中心化的特性使得元宇宙成爲了一個趨向自由平等的世界,在這個世界中,人類互相融合成爲一體,又自由平等。從經濟去考量,人的角色將不再只是單純的設計者、生產者或是消費者、用戶將進入到企業的生産與設計環節當中參與非標準化需求的定制。在文化方面,虛擬人類由于獲取知識的方式不再只是過度擬合的獲取資訊,沉浸式的教育方式將爲元宇宙中人的發展進行認知賦能。而在地理上,元宇宙可以模擬出許多我們本來難以達到的地方,活動的空間尺度被大大拉伸。馬克思與恩格斯在1828年提出的共産主義最終目標正是建立自由人的聯合體,而元宇宙中擺脫物質束縛後的自由發展的人正符合這個定義。人的自身受到了元宇宙的影響,得到了解放,一定程度的實現了自由人的狀態。

4 元宇宙圖景設計說明

本設計整個過程通過資訊視覺化的方式進行設計歸納得出了圖3的元宇宙未來圖景設計模型,包含有左側得數據詞彙群、中段的研究發展方向、下方的五維分析方式與右側的元宇宙未來圖景特徵構成。
圖 3 元宇宙未來圖景

Full size|PPT slide

左側的詞彙群來自於篩選後的VOS共現詞彙,模型中部的則是由共現詞彙共同指向的當前CNKI與Web of Science上有較多探索的研究方向。從上至下分別是“元宇宙世界人的發展”、“教育元宇宙”、“元宇宙技術基礎”、“元宇宙產業”、“元宇宙社會”。
“元宇宙世界人的發展”方向所對應的特徵有:“共融平等”、“角色重塑”、“認知賦能”、“尺度拉伸”、“自由人”;“元宇宙產業”方向指向的特徵有:“精准監測”、“數位貨幣”、“數位版權”、“彈性擴展”、“Ai供給”;“元宇宙的技術基礎”這一方向所對應的是:“治理精度”、“區塊鏈”、“跨文化”、“空間社交”、“數字基建”;“元宇宙產業”所對應的特徵則是:“精准監測”、“數位貨幣”、“數位版權”、“彈性擴展”、“Ai供給”;“元宇宙社會”方向由曲綫引導指向了“全息孿生”、“消費重塑”、“倫理重構”、“突破時空”、“平行社會”這五個元宇宙圖景特徵。

5 結論

當前的元宇宙研究還處在萌芽階段,以上這些特徵還只是對元宇宙未來世界的管中窺豹,在接下來的幾年內,所獲得的研究數據會逐步增長,對元宇宙的未來認識也會更加的清晰。

参考文献

[1]
Park S. and Y. Kim, A Metaverse: Taxonomy, Components, Applications and Open Challenges. IEEE Access, 2022. 10: p. 4209-4251.
[2]
Davis A., et al., Avatars, People, and Virtual Worlds: Foundations for Research in Metaverses. 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ystems, 2009. 10(2): p. 90-117.
[3]
Dede C.J.. J. Jacobson and J. Richards, Introduction:Virtual, Augmented, and Mixed Realities in Education. 2017, Springer Singapore: Singapore. p. 1-16.
[4]
Hendaoui A. and M. A. T. C. Limayem, 3D Social Virtual Worlds Research Issues and Challenges. IEEE INTERNET COMPUTING, 2008: p. pp. 88-92.
[5]
Papagiannidis S.. M. and F. Li, Making real money in virtual worlds: MMORPGs and emerging business opportunities, challenges and ethical implications in metaverses.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 2008. 75(5): p. 610-622.
[6]
Siyaev A. and G. Jo. Towards Aircraft Maintenance Metaverse Using Speech Interactions with Virtual Objects in Mixed Reality. Sensors, 2021. 21(6): p. 2066.
摘要
Metaverses embedded in our lives create virtual experiences inside of the physical world. Moving towards metaverses in aircraft maintenance, mixed reality (MR) creates enormous opportunities for the interaction with virtual airplanes (digital twin) that deliver a near-real experience, keeping physical distancing during pandemics. 3D twins of modern machines exported to MR can be easily manipulated, shared, and updated, which creates colossal benefits for aviation colleges who still exploit retired models for practicing. Therefore, we propose mixed reality education and training of aircraft maintenance for Boeing 737 in smart glasses, enhanced with a deep learning speech interaction module for trainee engineers to control virtual assets and workflow using speech commands, enabling them to operate with both hands. With the use of the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 (CNN) architecture for audio features and learning and classification parts for commands and language identification, the speech module handles intermixed requests in English and Korean languages, giving corresponding feedback. Evaluation with test data showed high accuracy of prediction, having on average 95.7% and 99.6% on the F1-Score metric for command and language prediction, respectively. The proposed speech interaction module in the aircraft maintenance metaverse further improved education and training, giving intuitive and efficient control over the operation, enhancing interaction with virtual objects in mixed reality.
[7]
劉革平等. 從虛擬實境到元宇宙:綫上教育的新方向. 現代遠端教育研究, 2021. 33(06): 第12-22頁.
[8]
薑濤. 數位繪畫藝術的發展理論初探. 美術大觀, 2008(09): 第108-109頁.
[9]
陶飛等. 數位孿生及其應用探索. 電腦集成製造系統, 2018. 24(01): 第1-18頁.
[10]
喻國明. 未來媒介的進化邏輯:“人的連接”的反覆運算、重組與升維——從“場景時代”到“元宇宙”再到“心世界”的未來. 新聞界, 2021(10): 第54-60頁.
[11]
韓民青, 宇宙的結構. 演化與人類的作用——新人擇原理與人學宇宙觀. 東嶽論叢, 2000(06): 第21-28頁.
[12]
張洪忠. 鬥維紅與任吳炯, 元宇宙:具身傳播的場景想像. 新聞界, 2022(01): 第76-84頁.
[13]
呂鵬, “元宇宙”技術——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產業經濟評論, 2022(01): 第20-27頁.
[14]
閆佳琦 等. 元宇宙產業發展及其對傳媒行業影響分析. 新聞與寫作, 2022(01): 第68-78頁.
[15]
鄭磊與鄭揚洋. 元宇宙經濟的非共識. 產業經濟評論, 2022(01): 第28-37頁.
[16]
胡泳與劉純懿, “元宇宙社會”:話語之外的內在潛能與變革影響. 南京社會科學, 2022(01): 第106-116頁.
[17]
吳江等. 元宇宙視域下的使用者資訊行為:框架與展望. 資訊資源管理學報, 2022. 12(01): 第4-20頁.
[18]
楊新涯等. 元宇宙是圖書館的未來嗎?. 圖書館論壇, 2021. 41(12): 第35-44頁.
[19]
蘇中. 安筱鵬與高紅冰, 元宇宙是新技術還是新泡沫? 大數據時代, 2022(02): 第6-15頁.
[20]
薑宇輝. 元宇宙中的“孤兒們”? ——電子遊戲何以作為次世代兒童哲學的教育平臺. 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1. 39(05): 第21-29+120頁.
[21]
杜駿飛. 數字交往論(1):一種面向未來的傳播學. 新聞界, 2021(12): 第10頁.
[22]
杜駿飛. 數字交往論(2):元宇宙, 分身與認識論. 新聞界, 2022(1): 第12頁.
[23]
韓民青. 宇宙的層次與元宇宙. 哲學研究, 2002.
[24]
李海峰與王煒. 元宇宙+教育:未來虛實融生的教育發展新樣態. 現代遠距離教育, 2022.
PDF(888 KB)

279

Accesses

0

Citation

Detail

段落导航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