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土文化視野下的藝術設計教育探究

龔立君, 韓雨琦

PDF(1809 KB)
东方设计学报 ›› 2021, Vol. 1 ›› Issue (1) : 54-60. DOI: 10.12400/isds.jod.2021010154

鄉土文化視野下的藝術設計教育探究

作者信息 +

Exploration of Art Design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ural Culture

Author information +
History +

摘要

鄉村青少年身爲藝術設計教育課程的主體,他們對鄉土人文和情感的認知、養成,以及所具備的創造力、審美力,是農村將來發展的重要力量。按照“産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1],針對鄉村未來的思考,開展基於鄉土文化的鄉村藝術設計教育課程,有利於促進農村青少年的全面發展。本文針對當前鄉村藝術設計教育存在的問題,就如何更好地將學校的藝術課堂與鄉村社區聯繫在一起,提高教學質量,創造出符合當前文化潮流、大眾喜聞樂見的鄉村文化品牌提出對策,爲鄉村藝術設計教育的發展提供新的思路與解決路徑。從而促進農村青少年的全面發展。

Abstract

As the main body of art design education courses, rural youths, their cognition and cultivationofruralhumanitiesandemotions, as well as their creativity and aesthetics, are important forces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rural area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general requirements of “prosperous industry, livable ecology, civilized rural customs, effective governance, and affluent life”,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art design education courses based on rural culture is conducive to promoting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ruraly ouths for thinking about the future of the countryside. Aiming at the current problems in rural art design education, this article proposes countermeasures on how to better link school art classrooms with rural communities, improve teaching quality, and createrural cultural brands that are inline with current cultural trends and popular among the public. The development of art design education provides new ideas and solutions. So as to promote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ruralyouth.

关键词

鄉村藝術設計教育 / 鄉村文化 / 鄉村青少年

Key words

Country design education / Rural culture / Rural teenagers

引用本文

导出引用
龔立君 , 韓雨琦. 鄉土文化視野下的藝術設計教育探究. 东方设计学报. 2021, 1(1): 54-60 https://doi.org/10.12400/isds.jod.2021010154
. Exploration of Art Design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ural Culture. Journal of Oriental Design. 2021, 1(1): 54-60 https://doi.org/10.12400/isds.jod.2021010154

引言

“百年大計,教育爲本”,青少年是未來時代的新鮮血液和活力源泉,藝術教育是教育事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與其他傳統學科相比,藝術設計教育在促進青少年素質方面有著獨一無二的作用。通過藝術教育從小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激起學生對鄉土文化的認識與熱愛,使他們擁有鄉土情懷。在學校開展藝術活動調動學生探索未知領域的興趣,使農村青少年愉快的享受素質教育的成果,學校在鄉村的支持下,培養出回報鄉村的技能型人才,也有利於鄉村的經濟可持續發展,以鄉土文化爲載體,在農村義務教育學校開展鄉村藝術設計教育課程是非常必要的。

1 鄉土文化與鄉村藝術設計教育模式

1.1 鄉土文化內涵

鄉土文化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從定義上來看,是指在一個區域內發端流行,並在長期內積澱、發酵,帶有濃厚地方特色的文體活動成果,包括文物古跡、民風民俗、民間藝術等[2]。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快,中國的城市建設和發展給鄉土文化帶來了不小的影響。教育是能夠喚醒青少年對鄉土文化認可的最佳方式,在中小學注重藝術設計教育課程的開展主要是爲了培養鄉村青少年健全人格,使得鄉村少年認識到腳下的土地,尊重鄉村生活方式,感受鄉村文化,讓鄉村少年的生命源泉歸根於鄉土之中。

1.2 我國鄉村藝術設計教育成果

我國一直致力於倡道教育資源的平衡分配,在各方面的促進下我國實現了義務教育的全面普及。不僅使城市的青少年享受教育帶來的好處,而且也讓縣鎮鄉村的大部分青少年擁有受教育的權利。
圖1 1949—2018學前教育與義務教育入學率
原始數據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官網2018年教育發展統計公報 http://www.moe.gov.cn/jyb_sjzl/sjzl_fztjgb/201907/t2019 0724_392041.html

Full size|PPT slide

從上述柱狀圖可以看出,學前教育與小初中的入學率一直在上昇並趨於穩定,義務教育在城鄉有了較大的普及度。學生擁有了受教育的權利之後,素質教育的開展也逐漸提上了日程。在政府的努力下,積極推進美育工作的實施,貫徹落實黨十八屆三中全會“改進美育教學,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的精神要求。
表1 2015—2019美育教師人數
項目 2015年 2019年 增幅(%)
美育教師人數(萬人) 59.9 74.8 5.7
美育教師占比(%) 6.5 7.5 10
原始數據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官網 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深化改革 創新引領 推進學校沒與工作高質量發展 http://www.moe.gov.cn/fbh/live/2020/52806/sfcl/202012/t2020 1214_505281.html圖表:筆者自繪
從上述表格可以看出,美育師資隊伍建設成效明顯。四年時間教師人數增幅5.7%,且通過實施“美育浸潤行動計劃”,形成瞭高校對口支持19省(區、市)的農村中小學校,在美育課程教學、實踐活動等方面提供了持續、穩定、有效的精準幫扶和志願活動。[3]雖然經過不懈的努力,我們取得了一些顯著的成就,但是不容忽視的是,尤其是鄉村藝術設計教育開展與實施還存在一定的問題。
傳統教育課程有開放性、平等性的特點並遵循差異性原則。而鄉村藝術設計教育課程現狀呈現出邊緣化、底層級的特徵,主要以應試教育爲主體,重視智育、輕視德育與美育,在形式上重視美術課程、音樂課程的課時量,但上課的實際情況並不盡如人意,只將繪畫音樂的理論知識生硬的從書本述轉達給學生,甚至個别學校的美育課程形同虛設。因此鄉村的學校教育只可能爲了適應應試教育而發展,忽視了藝術設計對與學校教育的作用,道致農村青少年缺乏文化自信。因此,鄉村教育不僅從應試教育脫離出來,還需完善素質教育,從藝術設計的角度出發,全方面培養新一代迫在眉睫。

2 鄉村藝術設計教育面臨的困境

2.1 鄉村學校逐漸孤獨化

自21世紀以來,爲了教育資源更好利用大量學校撤點並校,隨著經濟發展,教育也出現了城鎮化的態勢。在這種大環境下,我國農村教育的格局同時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縣城裏的學校班級人數爆滿、鄉鎮學校采用寄宿制與村裏的小規模走讀制學校并存的現狀。“撤點並校”的政策本意是通過整合各個鄉村地區的教育資源,但實際上大部分學校被“一刀切”,使得原本沒有優勢的鄉村教育更雪上加霜。伴隨著城市的發展,許多的農村勞動力流入城市,在城市文化,農村居民更希望自己的後代接受城市的學校教育。因此造成鄉村學校孤獨化的原因一方面是學校數量的減少,另一方面是在校學生人數的減少。
表2 2000—2011年全國普通小學、初中學校和學生數的變化
項目 2000 2011 減幅(%)
普通小學數(萬所) 55.36 24.12 56.43
小學生在校人數(萬人) 13 013.25 9 926.37 23.72
普通初中數(萬所) 6.39 5.41 15.34
初中在校生人數(萬人) 6 256.29 5 066.6 19.01
表3 2000—2011年全國鄉村學校、初中學校數和學生數的變化
項目 2000年 2010年 減幅(%)
鄉村學校數(萬所) 44.03 21.09 52.1
鄉村學校數(萬人) 8 503.71 5 350.22 37.08
鄉村初中數(萬所) 3.93 2.87 26.97
鄉村初中數(萬人) 3 428.47 1 784.47 47.96
表3:2000—2010年全國普通小學、初中學校數和學生數的變化以及2000年—2010年全國鄉村學校、初中學校數和學生數的變化[4]
將兩個表格橫向對比可以看出2000年至2011年的學校數量不斷下降,農村學校的數量和在校的人數也不斷減少。再將表格縱向對比可以看出,全國的中小學生在校人數數量與學校數量的減幅遠遠要低於鄉村。因此,學校數量和在校學生的下降使得鄉村教育難以得到優良發展,在其中開展藝術設計教育可謂難上加難。

2.2 優質教育資源的缺乏

鄉村的教育對於鄉村文化傳播與發展發揮著指明燈的作用,有利於振興我國鄉村文化。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受到高等教育的熏陶,使得從事教師崗位的青年人越來越多,但大部分教師在選擇任教地區時會更傾向於留在城市地區,從鄉村走出的青少年在城市文化的熏陶下同樣更願意留在城市而並不是返回到自己的家鄉當中,建設家鄉,爲農村的發展貢獻一份力量,道致了優秀教師資源的流失。
鄉村客觀條件的落後也使得鄉村教師的素質並不高,大部分鄉村在其村裏開展應對應試教育的大文大理課程,例如:有些鄉村只開始語文與數學,其餘的音樂、美術、體育等基礎的素質教育課程並沒有實質性的開展。究其原因分爲兩方面,一方面鄉村的客觀條件無法給師生提供上課的工具,另一方面是學校教師的短缺。以天津市寧河區后辛莊村的教育資源爲例,該村的小學師生共計220人,但其中只開設了語文、數學與英語課程。體育課與美術課有時上課,有時占課。通過訪談與走訪問卷的形式對該村的教師的素質進行了調查。
圖2 后辛莊村鄉村教師教素質育能力調查
圖表來源:筆者自查自繪

Full size|PPT slide

從上述餅狀圖可以看出,該村的老師在實施課堂教學能力較爲有優勢,而在設計教學的能力較爲薄弱,而情況較爲不盡如人意的是在該學校從事藝術設計教育的老師寥寥無幾,有的是語文老師和數學老師臨時頂替。

2.3 鄉村藝術設計教育與鄉土文化的“貌合神離”

長期以來,我國的農村學校的城市化傾向,使得他們面臨與城市學校在同一軌道賽跑的窘境[5]。同時,追求應試教育已經走入了死胡衕模式,更多的對教育有熱情的人已經在探索新教育的可能[6]。鄉村教育是現代教育的一部分,而鄉村藝術設計教育更是不能忽視的課程,不僅要引道鄉村青少年接受本民族的優秀文化成果,而且也不能忽視他們的生存實際。例如21世紀初從農村誕生出來的殺馬特[7]現象風靡一時,從社會學角度解讀該現象是鄉村文明處於弱勢,使得青少年沒有形成正確的審美觀,同時也道致了鄉村的教育與鄉土文化背離。
近年來,鄉土文化作爲一種特色的教學資源,因其獨特的優勢被逐步重視起來。但在鄉村中開展藝術設計教育時,很明顯的顯現出對鄉土文化與資源的認識與運用的不足。
圖3 2018年教師在教學中對鄉土資源的運用狀況調查[8]

Full size|PPT slide

在一項對教師在教學中對鄉土資源的運用狀況的調研中,超過半數的教師經常在教學中對鄉土文化的灌輸,超過半數偶爾提及對鄉土資源的運用。另外,還有不小比例的教師從來不提及鄉土文化以及運用鄉土資源。
因此,開展藝術設計教育的同時,與鄉土文化的結合也至關重要,但就目前的狀況來説,鄉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引道學生領略鄉土文化,運用鄉土資源並不盡如人意。在鄉村開展藝術設計教育課程,並不能單純的照搬城市素質教育課程的設計,而是要因地制宜,鄉村學校存在的意義並不是建構知識,而是有引道性、創新性的激發鄉村少年的感知、想象與認識能力,從而可以發揚本村文化,促進他們自身全面發展的同時,也促進新農村建設的無限可能性。

3 基於鄉土文化的鄉村藝術設計教育課程

基於鄉村的客觀現實,這意味著我們需要引道農村青少年積極應對農村社會的現實生存狀況與條件以及當前農村的發展問題和困境。如果農村青少年不能從豐富多樣性的知識中探尋農村社會前進的方向,那麼鄉村教育的開展以及喚起農村青少年的文化自信的訴求等於紙上談兵。因此從教育方面入手,不僅從傳統理論傳授他們知識,也需要從藝術設計教育入手開發他們的潛在創造力,啓迪他們對家鄉情緒感情并且激發出他們切實服務家鄉的熱情,培育農村先鋒和主力,爲鄉村生活方式的重建打下基礎。塑造一種不同於以城市化爲標準的現代生活,也不同於傳統鄉村生活的新鄉村生活方式[6]

3.1 “返璞歸真”式的鄉土藝術課堂設計

農村本村開辦的學校大多數遠離城市,擁有較爲優良的自然資源,雖然與城市距離較遠,但是學校可以利用特色的鄉土文化與知識來引道學生。這使得學校可以充分利用本村的鄉土與人文資源並將其轉換爲具有教學意義的教育資源,通過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結合本存的實際情況設計發展適合本村的特色藝設計課程。農村小規模學校無法成爲教育行業的主流,但並不能因此忽視它存在的意義,通過開設藝術設計教育課程的方式探索出一條農村學校和青少年發展的教育路徑。
在學前教育和小學階段,綜合性開展鄉村藝術設計教育課堂,教師在日常傳授基礎理論知識之時,以藝術設計爲形式將鄉土文化融入多彩課堂之中。在傳授基礎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充分利用鄉村的自然資源,將藝術理念融入日常的教學之中,潛移默化的培養兒童的審美激發兒童的創造,促進鄉村的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例如,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準格爾旗具有豐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觀,懞漢融合的民間藝術“漫瀚調”[9]享譽旗內外。學校根據自身的現實條件開設了社團校本課程,調動學生積極性與主動性。以學校美術課程爲例,在傳授學科的專業理論與技能的基礎上,結合學生自身的發展與生活實際,探尋內蒙古本地的鄉土資源,例如獨一無二的草原、沙漠等自然資源,民族服飾、裝飾、飲食文化等人文資源。充分利用這些自然人文資源,將這些資源帶進課堂,通過主體性學習、課內外理論實踐結合、藝術體驗與展示等多種課堂形式,使學生對於本民族的鄉土文化形成簡單的認知,豐富學生的民族文化視野,增强學生對於保護民族文化的意識。爲了是學生能夠直觀的感受到鄉土文化的魅力,樹立起兒童對於本民族的文化自信,教師將內蒙古特色的燒賣、豆面、蓧面、黃面糕等各種特色美食“搬”到了美術課堂之上,通過讓學生觀察,觸摸,聞嗅、品嚐等不同方式,讓學生從自身的體驗感知體會美食文化背後所隱藏的歷史文化內涵。

3.2 基於鄉土資源的體驗式教育學習

在初中學習階段,立足體驗式的藝術設計教育課程既可以幫助鄉村學生建立因地制宜的價值觀,又可以豐富課程知識,整合基礎知識,在不知不覺中完成鄉村文化的傳承。例如分段開展藝術設計教育課程,針對初一、初二學習壓力較小的年級,教師帶領學生通過對村莊的親身觀察、體驗,進行調研、訪談,從鄉村特色産業、社區、環境等多種方向,激發學生的創造思維與積極性,立足於鄉土文化,提出解決方案。通過對農村實際問題的探討與分析,使學生初步瞭解鄉村環境面臨的問題,潛移默化灌輸振興鄉土文化的必要性。針對初三學業壓力較大的年級,爲學生提供不同的學習方案,不僅有以應試教育爲主的傳統課程,也有以專業技能爲主的職業學校,值得强調的是,對於鄉土資源體驗式的學習並不意味著可以忽視基礎教育,而是整合基礎知識的體驗式教育。
圖4 體驗式教學目標
圖表來源:筆者自繪

Full size|PPT slide

通過對初中生體驗式教學,使得鄉村藝術設計教育在現代教育實踐中得到了重視予肯定。一方面,學習的過程變得生動有趣了起來,另一方面,又可以運用可持續發展的眼光來重新利用鄉村曾經不被關注的課程資源,讓學生的知識理論儲備與實踐能力日漸增長。

3.3 藝術類專職技能學校——育人銜接用人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義務教育的普及,我國的職業教育有了很大的發展,其中中等專業學校及技工學校的辦學規模逐漸擴大,招生數量也逐漸上昇。國家對職業教育也日漸重視,習近平總書記强調職業教育“前途廣闊、大有可爲”,爲培養更多優秀技術技能人才提供了動力。
通過義務教育階段藝術設計課程的學習與實踐,農村青少年對鄉土文化與資源有了一定的認識與瞭解,農村青少年可以選擇藝術類職業學校繼續深入學習技能,豐富實踐經驗。在藝術類職業學校的課程設置上,必須精準契合鄉土文化的發揚,打通學校與鄉村社會的“緑色通道”,才能爲鄉村振興人才培養提供活力。近年來,多種新型教學方式出現,以移動媒體爲介,例如電商平臺、直播賣貨、遠程訂單、外賣服務等等,這種方式不僅帶動農村經濟發展,同時也需要更多的技能人才,讓藝術類職業學校與時俱進適應農村現代化發展。
以四川省內江市金銀村爲例,該村以蒲扇著名,大部分村民種植蒲葵、加工蒲葵形成産銷一條龍,以該村爲圓心輻射的中小學、職業學校也可以以此爲優勢,在小學的藝術課堂上不僅可以引道學生瞭解關於蒲葵種植的理論知識,也可以啓發發揮天馬行空的想象爲蒲扇設計樣式。在初中的課堂上初步瞭解蒲扇的製作過程,並參與製作選出可以讓大眾接受並符合潮流的蒲扇並加以生産,將教育資源轉換成經濟效益。不僅可以調動學生參與到鄉村社會的建設之中的積極性,也可以使得手工製品得以延續和發揚光大,在職業技校階段通過學校與建立的蒲葵專業合作社的共同努力,形成種植、加工、銷售一條龍,注冊商標打造本村的品牌,疊加品牌效應帶動本村的經濟效益。
從金銀村的發展可以開闢出鄉村設計教育的另一條道路,農村青少年將自己在學校學習的理論與實踐投身於自己家鄉建設之中,通過將鄉土文化和藝術設計相結合,可以促進地方鄉土資源發揮最大優勢。鄉村青少年可以通過自己的創造力在學校和鄉村的幫助下,爲自己的家鄉貢獻綿薄之力,增强鄉村少年的建設農村的成就感和增强社會責任感,引道他們關愛鄉村、理解鄉村。

3.4 藝術設計教育問題解決可能性

3.4.1 建立區域聯盟,提高教師綜合素質(4 整體的問題解決可能性——老師、地方品牌、政府産業)

鄉村還存在著許多的小規模的學校,這些學校學生少、資源少,又地處邊緣,各個學校之間交流溝通的機會少之又少,大部分只是開展追求成績的應試教育,根本沒有任何機會開展設計教育課程。因此,將這些小規模的學校按照區域的劃分進行校與校之間的聯盟,使其形成一股强有力的教育力量。
通過學校區域聯盟的建立,農村的教師已經不再是散落在偏僻農村的孤獨戰鬥著,他們運用聯盟的共同力量努力克服城鄉資源的巨大差異。比如某一位老師做了一堂有意義的鄉土設計課程,另外一位教師探索了一門綜合實踐課程,他們都可以紛紛得在共同的平臺分享自己的教學經驗與成果,爲農村教育改革注入了新鮮血液。
圖5 區域聯盟共同構想圖
圖表來源:筆者自繪

Full size|PPT slide

基於區域聯盟的建立,良好的學習資源、師資、學習機會是共享的,同時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也可以在聯盟內被迅速推廣,各個學校師生之間可以發揮各自的優勢,取長補短,最終實現共享教研、共享教師、共享教學、共享學習、共享管理和共享陪伴等資源共享。另一方面在爭取外部的資源和政策的時候更加有利,因爲從操作效率的角度而言,共同體形式的學校聯盟在執行一次程序獲益的範圍相比一所學校更加廣闊,因此聯盟內部可以獲得更多的社會和政策支持,從而取得更多的教育資源和發展機遇。
新技術的發展爲區域聯盟的建立提供了較合適的方式,比如網絡雲課堂爲農村的教師與學生提供了與外界交流的教學平臺。一方面,教師與時俱進吸取各界的教學理念與方法,同時也激發了教學熱情;另一方面,學生可以通過新媒體直播平臺與各地的學生交流學習,共同分享自己的學習想法與成果,形成互幫互助的良性教學局面。這樣,農村開展的藝術設計課堂不僅局限於本校的範圍,而是可以和來自五湖四海的同學一起製作工藝品、合唱一首歌、同上一節課。這樣的新型教學組織形式不僅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且這種課堂形式使得師生的角色發生了改變,學生並不是被動的接收者,老師的角色也發生了改變,而是和學生一起完成課堂的合作者。新式課堂建立並不是拋棄傳統的教育模式,而是在此基礎上增加教育模式的多樣性。

3.4.2 融入鄉土設計教育的地方品牌

通過藝術設計教育的方式,促進鄉村少年全面發展,將課堂教學理論知識與課外實踐有機結合,城鄉藝教資源相互結合運用,政府與學校協同推進,廣泛開展“藝動城鄉”品牌建設,例如,“戲動城鄉”“樂動城鄉”“舞動城鄉”等系列活動。青島市率先創建特色的培育平臺,發掘地方傳統藝術特色和藝術價值,先後推出膠州秧歌鄉土教材,開展末流腔地方課程,以學生們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民族文化傳承和非物質文化遺産教育。學生在學習地方特色鄉土課程之後,設計出秧歌鄉土的周邊,如選取秧歌主顔色紅色進行創作,利用噴塗,綵繪等方式在帆布包,書籤等産品進行創作。通過學校與農村社區加工美化與地方品牌相結合,産生經濟價值。
鄉村社會應大力支持鄉村品牌的建設,以鄉土文化爲載體,積極挖掘鄉土文化對藝術設計教育課堂開展所産生的內驅力,政府加强政策引道,加大資金扶持力度,促進鄉土文化與外來文化的融合與合作。鄉土文化在品牌塑造中將品牌管理與鄉土資源管理統籌兼顧,使鄉村品牌達到較好的傳播效果。

4 結論

在美育教學工作逐步重視的大環境下,鄉村的藝術設計教育也逐步進入大眾的視野,本文通過梳理鄉村藝術設計教育目前存在的問題:鄉村學校規模數量的減少、優質教育資源的短缺、以及目前鄉村藝術設計教育與鄉土文化的背離。通過對這三個問題的分析與調研,爲藝術設計教育課堂在鄉村能夠更好地開展提供一些可能性。
打造藝術設計教育的鄉土文化課程。旨在讓學生從瞭解學校的地理位置、鄉村的人文歷史中感悟人生的真諦,根據自身的發展情況切合實際地更好地規劃自己的人生道路。同時利用新穎的藝術形式喚起學生們强烈的求知慾,對幫助學生激發學習熱情和取得良好學業的信心做有益探索。擴展鄉村少年與鄉土社會的全面互動,增加鄉村少年置身鄉土之中的生活體驗,建立鄉村少年與鄉村自然、鄉村人文傳統之間的積極對話,包括在自然中的遊戲與勞作、與年長者之間的交流、傳統鄉村文化形式的參與等等,由此而塑造一種不同於以城市化爲標準的現代生活,也不同於傳統鄉村生活的新鄉村生活方式[6]
鄉土文化是鄉村社會歷史發展、教育實踐的積澱,是個性特色、學校精神形成的思想和文化源泉。通過藝術設計教育將鄉村的發展資源轉化爲生命力,繪就鄉村美好圖景,營造富有中國韻味的鄉村生活,最大可能釋放鄉村生活的張力和彈性,實現美麗鄉村的美好願景。

参考文献

[1]
《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即十九大報告)
[2]
教育2020收官系列新聞發佈會第五場:介紹“十三五”期間加强體育、美育、勞動教育有關情況的散發材料
[3]
唐沈鑫, 樊敏, 汪永奇. 鄉土文化視野下的地方品牌塑造研究[J]. 採寫編, 2017(02):180-182.
[4]
數據和圖表來源:孫剛成《中國鄉村學校的困境與突圍》, 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 2018年10月北京第1次印刷,第38頁.
[5]
https://www.sohu.com/a/362442908_100928
[6]
劉鐵芳. 回歸鄉土的課程設計:鄉村教育重建的課程策略[J]. 現代大學教育, 2010(06):13-18.
[7]
殺馬特:源於英文單詞smart,意思爲時尚的
[8]
數據來源:孫剛成《中國鄉村學校的困境與突圍》, 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 2018年10月北京第1次印刷,第5頁圖表:筆者自繪
[9]
漫瀚調,流傳於內蒙古自治區的準格爾旗的傳統音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之一.
[10]
王紅. 鄉村教育在地化研究[D]. 東北師範大學, 2019.
[11]
趙曉麗. 鄉村振興戰略下鄉土文化品牌建設分析——以江西新餘爲例[J]. 老區建設, 2018(02):68-74.
[12]
冀學江. 扎根鄉土文化鑄就育人品牌[J]. 中小學校長, 2016(09):52-54.
PDF(1809 KB)

699

Accesses

0

Citation

Detail

段落导航
相关文章

/